刘军连门诊时间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20307/10391279.html葫芦套有什么可说的呢?能把葫芦放进去,保护葫芦不让它皮子磨损不就行了吗。是,没错,弄个什么都能起到这个作用,可是今天我要谈的是按照老玩法、老规矩,应该用什么样的葫芦套呢?葫芦套使用什么材料 呢?
葫芦套在王世襄老的《说葫芦》中有比较细致的记载,我不过是狗尾续貂,把这个不被人重视的小零碎儿站在我的角度上,再多说几句。
首先,我还得说说这讲究跟将就的问题。我所说的葫芦套那就是好葫芦,高级葫芦,玩主对它珍爱,怕它皮子划伤;揣在怀里,盖掉了,虫子跑了,所以弄个套把葫芦保护起来,收紧抽口,盖不会掉下来,虫子不至于跑了。说深了,葫芦配个套是讲究,葫芦不能配个紫檀盒子,它不实用、不方便,来个棉套,轻巧实用还保暖,实用美观兼顾了。葫芦配个套这是讲究,配个什么样的套才算是真讲究,葫芦跟套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呢?
再说我,月科儿里姥爷抱着我放黄鸟,听众们可都是当时的玩主儿,没有怂人,那鸟一张嘴就叫油葫芦。再大点跟着姥爷每天去龙潭湖鸟市,始终没断了对言语鸟、鸟具、虫具的热爱、痴迷。小时候,姥爷的葫芦没有了套,那年月物资紧缺,母亲就用棉布的劳保手套给缝一个葫芦套,姥爷一用也是好些年,长大了才知道,敢情这手套布包着安墟模、史老启、李六种的葫芦啊!再大点龙潭湖开了柳荷轩茶馆,一次孔老(五胜)拿出来一个葫芦,那葫芦我没留意,但是对于那个缎子棉套我可是着了迷、记在了心里,“回头我也得把我家的葫芦放这样的套里!”那会我心里就种下了一棵草。那年姥爷送给朝阳门的魏庆余一支驴肝马肺图案的炮仗筒鼻烟壶,魏老回赠给姥爷一支李六的高身葫芦,葫芦带着一个套,这套算是让我彻底魔怔了。黑缎子地上满是双线万字不到头,平整、规矩,每天放学回家,我都拿在手里小心翼翼地看半天。到了暑假,我把一个葫芦的棉布套给拆了,开始鼓捣着自己做了一个万字不到头的葫芦套。
介绍完自己,开始归正题,聊聊葫芦套。承古堂做的葫芦套规矩、好,这是圈内公认的,这个好在哪,未必有几人能说清。今儿个,我细说一下,也算是为有关葫芦的文章中增加一篇别有意趣的小文。
是材料,承古堂用的都是真材实料,由里到外,没有一点虚假的东西,缎子肯定是真丝的,里头毡子保证是干净的羊毛毡,不会是回收料做的,特别我要说,里头的材料保证质量,对您是负责的。为嘛?您揣怀里一个回收料的葫芦套,在身上一着热儿,不知道有什么挥发物质出来,不至于有大事,弄个身上刺痒它也不好嘛,不是。还有这个自古以来国人对于材料的分级就是丝绸胜过棉布,穿绸裹缎的必定是有钱有势之人,穿布衣裳的肯定是差了好些。因此,缎子葫芦套从材质上就注定了算是高级品,再往细里说看您是缎子上头出图案还是提花缎子、素绉缎之类。在旧社会,这些个跟头褡裢、扇套、葫芦套等等女红作品那都是家里太太亲手做的,太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咱们也不能去张先生家看看人家太太长什么模样,只能是通过活计看人家是不是娶了一位好太太。所以说,这个葫芦套,好的,像样的,那都是太太亲手做的,您说倾注全部心力的东西能有不好的嘛?曾记得我的姥爷说过,“那年爆肚于送我一摞屎垫,都是实纳的、做的跟小笸箩似的,说是朱桂芳家的。”后来怹跟朱金琴聊起此事,朱先生说,“是是,我父亲爱养靛咳,母亲那会没事就盘腿在炕上给我父亲做笼罩什么的。”这里提到的朱桂芳老先生是 武旦演员,一生傍着梅先生,梅先生唱《白蛇传》必是朱老的小青。朱金琴是朱老的公子,老生演员,在电影《铡美案》里,王延龄相府的家院就是金琴先生扮的。这个葫芦套为什么很少有带刺绣的呢?这东西是使用频率高的东西而且总是出怀入怀的,掏来掏去的磨损的几率高,所以平面的素的为主,到了缝纫机出万字不到头就已经够可以的了。还有,缝纫机是舶来品,曾见一幅晚清照片,一位梳着两把头的女性坐在一架缝纫机后边,说明这东西晚清已经在国内出现了,而且是高级货。由此判断,想当年缝纫机做一个玩意儿可得比手工做一个还贵。为什么?话剧《茶馆》里刘麻子不是说了“还是这洋玩意地道啊,我要是穿一身土布裤挂,跟个乡下脑壳似的,谁理我呀?”所以说啊,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再看现在的一些老玩意儿,才能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再说这个耳朵又叫水袖的这两块小薄布,可别小瞧它,有了这两块布葫芦能紧密的保护在套里,因为上边抽绳系紧,葫芦自然不会在套里上下移动,其次,美观、漂亮,没有这耳朵的葫芦套就是低了一个等级。由此,又引出来耳朵的上法,承古堂的耳朵上法跟传统葫芦套相同,虽然翻下来的时候感觉不平铺在帮上,但是长期使用,因为是绸子的,所以用一段就会有折痕也就服帖了。耳朵立起来收紧抽绳,中间稍微有点孔,不那么严丝合缝,这也是当初的做法,为什么?虫子揣在怀里也要叫,留一个出音的口,声音就能完全放出来,不会被闷回去。但是,高蒙心玳瑁、xy材质的,一般都做成收紧或者长一点,这就是纯粹为了保护蒙心了。
葫芦套的里衬必须用白色的,这是避免布料掉色染了葫芦,而且 是纯棉布料,长期的葫芦拿出来放进去也是一个盘的过程,会有利于葫芦皮质的养护,而且棉绒料子会显得绒乎乎的有质感,看起来更舒服。
葫芦套的薄厚软硬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家,看了许多实物以后发现,其实硬套也不是硬邦邦的,古人讲究“硬中软,软中硬”,这个布料不可能弄得硬邦邦,如果非要那样,只有两条路,一、打袼褙,一层层布刷上糨子,那没意义,太硬成了鞋底子。二、层数增加而且缝的密,可是实用性、美观度降低。所以老人儿都是夹层絮棉花然后实纳的办法,放在桌上立得住,揣在怀里不咯,这才是好玩意。
这万字不到头的葫芦套为什么不是纯手工的?那是因为纯手工的出不来这么平整,它必须用缝纫机辅助完成,您老看清楚了,是辅助完成,可不是一马平川,缝纫机上来走直线。这万字满都是直角弯道,开车的老几位明白,这直角弯道可不好走,我这缝纫机它照样不好走,那都是人手推着老式脚踏缝纫机的手轮一下一下弄出来的,说不是纯手工,就为了开头那句话,咱们得实打实,由里到外没有一点虚的,您不明白可以,但是我不跟您说明白了,那是欺负人,不说实话!
底,我得在带着缎子的情况下,把毡子这层剪出来合适大小的圆,一不留神剪到了缎子就是一个窟窿,前功尽弃,还得重新做一个,时间慢,是因为步骤多,每一步都有困难等着我,不是说我总会剪坏了所以时间长。每次我都能剪不坏,可那是我多少次苦练、积累经验才换来的,只有积累、锻炼才能把最完美的一面呈现在诸位面前。
绳子,这玩意我尽力找,实在不行,我准备手工打,既然已经接近完美,那就再进一步!绳子 有个中国结弄的扣,一不是死扣解不开,二不是一个简单的扣。还有为什么不弄得更好看,因为没意义,只有这个算盘疙瘩才是最美最实用的,打个金刚结不好看,收头不好处理,用用就走样了,唯有算盘疙瘩用多久都那么紧,不走样。 留出一两厘米的穗,看着没什么,可是打完结儿,得留好尺寸还得两边一样齐,这都得找,比 就是一个结不留穗麻烦。
葫芦套每个节骨眼差不多说完了,大概其如此,希望大家真的玩的讲究,审美不是一时培养出来的,但是大家共同努力往传统道路上行进,走得再慢,也比走进河沟子里强。
承古堂踏实做人做事,不给前辈脸上抹黑,继承传统,绝不篡改,感谢列位监督、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dc/10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