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点滴印记眼科博物馆的眼镜之旅


走进眼科博物馆,这座眼科人共同的记忆库,也能打开普通人了解中国眼科、见证光明的一扇窗。每一件文物都有灵性,每一个老物件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都连接着今天的美好生活,反映出中国眼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眼科博物馆大厅

在眼科博物馆里,各种老式眼镜和眼镜盒琳琅满目,漫步于展馆内,透过展柜的玻璃,那些略显陈旧的眼镜却散发着古老的魅力,那些蕴含美好寓意的精致眼镜盒竟意外地符合当下的审美。从单片眼镜到双片眼镜,从无镜腿眼镜到曲腿眼镜,无一不在彰显着历史的脚步和时代的发展。

●眼镜展区

●眼镜组合(眼科博物馆馆藏)

13世纪中期,英国学者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叶脉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于是他又找来一块金刚石与锤子,将玻璃割出一块,拿着这块玻璃片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试验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后来他又找来一块木片,挖出一个圆洞,将玻璃球片装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于手拿,这样人们用它来阅读写字就方便多了。这便是眼镜的雏形。

●《HughofProvence》

我国最早论及眼镜的记载为南宋。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叆叇即眼镜最初的叫法。这说明在我国宋元时期眼镜已发明和使用。明代亦有关于眼镜的记载,如《正字通》中叙述:“靉靆眼镜也”;如《七修续稿》中称:“闻贵人有眼镜”。

●眼镜组合(眼科博物馆馆藏)

明代仇英绘制了《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此卷描绘了明代南京城市商业兴盛的场面。在此图卷中可以看到在挂有“兑换金珠”招牌的金店门口有一位老者鼻梁上架着眼镜。这也是目前最早绘有眼镜的画卷。

●《南都繁会景物图卷》

清朝初期,眼镜大量出现,清朝中叶眼镜已较为普及,此时的眼镜镜框材质多样,一般多采用玳瑁、黄铜、牛角、藤条、银 等;架梁图案常用拱桥梁、门形梁、官帽梁、龙形梁、竹节梁等;镜腿上往往刻有或镂空为福、禄、寿、财等花纹图案,体现着“福在眼前”“官运亨通”“福寿双全”“四季发财”等价值内涵。直腿眼镜的镜腿末端也经常以钱币图案作为装饰。

●官帽梁铜钱腿眼镜(眼科博物馆馆藏)

●门型梁玳瑁眼镜(眼科博物馆馆藏)

●拱形梁黄铜眼镜(眼科博物馆馆藏)

●金丝老眼镜(眼科博物馆馆藏)

此时眼镜盒也应运而生,如古人佩玉,挂于腰间,属于 品。眼镜盒上绘有象征美好寓意的“美兰松竹”“松鹤延年”等图案,常伴有流苏、珠玉等作为装饰,能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的超然审美和别具一格的文化韵味。而鲨鱼皮、黄花梨、紫铜等名贵材质的眼镜盒更是抬升了眼镜的”身价“。

●眼镜盒(眼科博物馆馆藏)

●黄花梨眼镜盒(眼科博物馆馆藏)

●鲨鱼皮眼镜盒(眼科博物馆馆藏)

●竹制大漆眼镜盒(眼科博物馆馆藏)

现代“带镜腿眼镜”是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广泛流行的。它们的基本设计一直传承到现在。到20世纪初,眼镜的构造变得更为完美,配戴者的舒适度随着镜腿的更好设计和更舒适的鼻托而有所改善,这一阶段,眼镜的质量达到了一个新顶峰。

一排排眼镜以各种样式呈现,也承载着一段不同的历史记忆。或许,它曾经陪伴过点着油灯深夜耕读的勤奋;或许,它曾经被匠人用双手精心打磨、专心雕琢,被有心人细心收藏;或许,它曾经被视做艺术珍品,被赋予了功能以外的文化价值。它的精细雅致惊艳了时光与众人。

若干年后,再看老眼镜,首先浮现的是古人的“后见之明”,凝聚了古人广博的智慧,彰显着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用古老的语言,讲述着久远的故事;它在岁月的见证下,显得更加珍贵动人;它在社会的变迁中,不断被传承和发展,焕发着各个时代的光彩。

王利华,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教授、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副组长、防盲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委员。爱好眼镜收藏,本展区展品均为王利华教授所捐赠。

END

图文

文博中心

摄影

施东升

审核

倪歌

??????????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dc/11211.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