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王俊凯在央视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形式重新演绎了经典《明日歌》后,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诗词经典,开始以不一样的面目走进现代大众的视线。其实在古代,诗词便是用来咏唱的,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不仅诗歌的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音乐艺术也在其中得到有机结合,高度发展。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说明孔子不仅教学生读《诗经》,也教学生唱《诗经》。在《墨子·公孟》中也有记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了古代诗歌并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它还是一种可以用演奏、歌唱、舞蹈等多种表达方式和演绎手法来展现的综合艺术。可惜的是,这些诗词经典大多只是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演绎形式的文献记录大多损毁失传了。今人重新演绎,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明日歌》的作者乃是钱福
《明日歌》既然为“歌”,便也是用来吟唱的。如果用今人的角度来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这一段便是歌词了。单看这一段诗词描述,便可知《明日歌》乃旨在提醒世人珍惜时间,今日事今日毕,莫要犯拖延症。诗歌的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又富有教育意义,内涵深刻。正是因为如此,今日方能成为经典。
经典流传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上,随着时间,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之处。关于《明日歌》的作者,就曾经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为钱福,二为文嘉。
为何会造成这样的争议呢?这就要从清代的“毁书运动”四库全书说起。《四库全书》编撰混乱,且收书不全,造成了许多资料的前后矛盾,在其中收录的《文氏五家集》,其卷九有署名文嘉的《今日》、《明日》两诗。这便造成很多人误以为《明日歌》是文嘉所著,钱福的《明日歌》是根据文嘉诗修改而成的。
文嘉(~)
文嘉(~)
但是我们查一下史料,就知道《明日歌》的原始作者应该是钱福。首先,钱福出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年),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年),而文嘉却出生于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年)。这意味着当钱福去世之时,文嘉才4岁。所以不存在钱福抄袭文嘉的可能性。其次,在明万历年间,明人辑有钱福的《鹤滩稿》六卷,流传至今,其中《鹤滩稿》卷一中便录有《明日歌》。而钱福便是号鹤滩,这《鹤滩稿》乃钱福所著。再者,在清人钱泳的笔记《履园丛话》中也有这么一段描述:“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也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这进一步证明了《明日歌》的作者乃钱福是也!
钱福(~)
诗词文采非凡的状元郎
钱福,字与谦,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其人能够作出如此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明日歌》,足见其才气。其实钱福自小便聪颖过人,读书学文,颇有文名。这样一路进学科考,从秀才一直考到会元和状元,连中二元,非常牛逼。据说当时殿试时,钱福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一篇佳作,连草稿都不用。当了状元爷后,钱福意气风发,写了一首《及第》:“十载寒窗味六经,一朝金榜占魁名。龙墀大对三千字,鹏海高抟九万程。银带赐从天府出,玉骢骑向御街行。英雄三百随吾后,好把忠良答圣明。”文采斐然,踌躇满志。
可惜钱福状元及第后便任职翰林院修撰,这是个跟政事没多大干系的文职,诗中抱负之志也转头成空。也亏得这人心大,从此专注于诗词文学,声名鹊起,求他墨宝之人络绎不绝。
钱福后来罢官回乡后,在一徐姓家中任私塾。一次,徐家宴会园亭,钱福也喝了点小酒,见到一门客手拿玳瑁折扇迎面走来,酒兴上头,不禁诗性大发,夺过门客手中的玳瑁折扇为其题诗:“玳瑁筵前玳瑁扇,牡丹花下牡丹诗。老梅已在丈人行,曾占春风第一枝。”才思敏捷,文采流畅,门客见了拜服。
钱福还有一首咏杨梅诗:“怪底吴人不出乡,杨梅五月荐新尝。西州一斗葡萄酒,南越千头荔子浆。略著些酸醒酒困,了无点滓涴诗肠。渠家妃子如相见,添得红尘一倍忙。”
历史遗存的钱福诗作并不多,但后世有文献称赞钱福,集“太白(李白)之仙才,长吉(李贺)之鬼才”于一身,足可见钱福之才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dc/12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