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旗人的臂饰,主要有两个大类,一为手镯类,一为手串类。
■手镯■
手镯的满语是“semken”。《御制增订清文鉴》中这样写道:“hehesiigaladeetureaisinmenggunijergimuherenbesemkensembi.”翻译过来即是“将女子手上戴的,金银一类的环,称为手镯。”《清稗类钞》中则说,手镯“古男女适用,今以妇女用之者为多。”综合来看,在旗人社会中,手镯基本上是被视为女性独有的。
手镯的基本形态,如《御制增订清文鉴》所说,是由珍贵的金属或宝石、玉石、木石所制成的环形饰品。不同于手串的是,手镯基本是一体构成,而不是由一个个单独的珠子所连接而成的。
清宫旧藏的镯子有圆条镯、扁口镯、扁平镯、串珠软镯等。选材囊括了金银、珊瑚、翡翠、玳瑁、珍珠、白玉、碧玺、伽楠香木等多种材质。
手镯的纹饰题材一如其他清宫首饰一样,言必有意,意必吉祥,多是蝙蝠、佛手、万字、龙戏珠等,期盼福寿康宁。
■手串■
手串,又作“香珠”、“香串”,实际上即是小型的数珠、素珠。
在清代文献中,“数珠”和“素珠”一般专指朝珠一类的由一百零八颗珠子所构成的念珠。《御制增订清文鉴》内的数珠“erihe”一词也解释道,所谓“erihe”,是“emutanggūjakūnmuhaliyan?urufigūrandeulifi”的,也就是“将一百零八颗珠子镟了后用细绳串连”的,明显是将“数珠”、“素珠”与朝珠或者由一百零八颗珠子所构成的念珠所等同化了。至于“香珠”,则出自《清稗类钞》。其中说,“香珠,一名香串,以茄楠香琢为圆粒,大率每串十八粒,故又称十八子。”
清宫中的手串,选材多用珊瑚、碧玺、翡翠、青金石、玛瑙、蜜蜡、水晶等材质。佛头、坠角多用翡翠、珊瑚、珍珠、碧玺装饰。
现存清宫旧藏的十八子手串,部分佛头位置系有挂扣,结合清代宫廷肖像画与照片,发现手串既可以戴于手腕,也可以被悬挂在衣襟扣绊,手串佛头位置的挂扣,即是为了这种佩戴方式而专门设计的。
德宗景皇帝读书像
文中部分图片摘自“故宫淘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dc/5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