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是神秘的,是陌生的,是古老中国的文化,是被国人遗忘丢弃在角落,边缘而濒危的传统手工艺,对于文化我们有太多情怀,也有太多的不尊重和责任缺失。
虽然漆器被欧洲人叫做“Japan”,其实它起源于中国,但却扬于日本。
近年来,随着各种国宝科普类节目的增多,比如《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些节目里都能看到漆器的影子,经典的技艺逐渐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展示在人们眼前。
作为漆器的起源,中国漆之为用,已经有近万年历史。
漆器,顾名思义,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漆”字是象形字,由树上割八字形流出生漆之意。《庄子·人间世》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天然漆采集技法的记载。
漆器,追根溯源,其实是为了防腐,后来才慢慢被用于装饰。
因为最开始人们发现,用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汁液涂在木制器物表面,就能带给它们一层经久不朽的保护膜。这种天然的防腐剂初始粘稠柔软,可以轻易的附着在任意材质的器物表面,干燥后,它又变得坚硬光滑,非常耐用且不褪色。
中国漆器据考证时间距今七千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浙江余姚发现的髹漆木碗,是考古界公认的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漆器,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在战国、秦汉期间,“丹漆雕几”之美遽然变成上流社会的“追逐目标”。
先秦时期,漆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应用于生活,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秦代漆器的纹饰多红黑辉映、飞扬流动,绘画技法娴熟流畅,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汉代,漆器进入其历史的鼎盛时期,品类开始丰富细化,工艺技法丰富,类似玳瑁、镶嵌、堆漆等技术开始出现。马王堆出土的漆器就是这一时期宝贵的财富,共出土件漆器,大部分饰有花纹,出土的漆案、云纹漆鼎、耳杯等都极为精美,无不向人们展示着千年前汉代漆器之精。
但是到了经济文化繁荣的唐代,随着瓷器的普及,漆器逐渐被市面上低廉的瓷器所代替,漆器制作开始朝着华美富丽的工艺品方向发展。并且唐代时与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日本和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文化交流和学习。所以,日本漆器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漆器文化推向极致奢华。
宋代漆器制作技术体系已基本完备,主要品种有一色漆器、堆漆描金、戗金和雕漆等几大类。其中一色漆最为流行,纯黑最多,器物表面乌黑而且没有光泽,上有细碎的段纹,象人手上的裂纹,所以叫手皴纹,又叫牛毛纹。
元时期的代表是雕漆。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根据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元代漆工张成、杨茂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故宫博物馆及安徽省博物馆等均有他们的藏品,刀法藏锋不露、磨工圆滑,浑厚古朴。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为精致,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明清两代是中国漆器艺术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漆器制作技术体系已经基本完成,一代代工匠的积累使漆器装饰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表现力。这时的漆器制品除了皇家自用外,还作为贵重礼品馈赠海外诸国。这时的漆器种类和工艺都极为丰富,纹饰也一变以前的几何纹、动物纹、图案纹饰的传统风格,改为多描绘自然界景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漆器的美,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鲜亮的颜色可以千年不褪,千年的文化底蕴无法消磨。无论时间如何流转,有些东西不能丢弃,不能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无动于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fz/1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