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都江堰最高峰光光山历险记四


第四天龙洞子——筷笼子沟口。

天刚蒙蒙亮,大家都不约而同钻出睡袋。不是不想睡,是无法睡。因为,睡袋、睡垫,都被雨水浸湿。一大早,一条条蓝色睡袋睡垫,围着火堆,算是景观一枚。

今天是正式进入龙溪—虹口 自然保护区无人区的第二天,也是整个活动的第四天。路线:龙洞子——筷笼子沟口。

沐浴着小雨,8:30,进发。出发前,赵队告诫:此行河水更深更急,次数估计更多。请大家把照相机、摄像机之类的东西装入防水袋。没记录不要紧,关键是要确保器材安全。更重要的是,防水袋里的空气被封闭后,袋子自然鼓起,万一落水,可当浮漂……

事实证明,赵队的估计完全正确——

按我们常规想法,海拔越高,峡谷更陡,但越接近河流源头,河水应该更浅,但一天行程下来,不仅反复体验了更深更急的河流,而且,我们终于在地图名为“大干沟”地方,完整见识了汶川大地震的另一面——

汶川大地震,留给世人的印象,一句话概括:惨绝人寰。因为这个印象的形成,盖源于紧急救援抑或新闻报道,都是在地震破坏的人类活动区域展开。随着年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泄洪、7月14日、9月24日接连发生的雷霆暴雨,地震发生后人们记忆中的山崩地裂原始形态,悉数被泥石流掩盖,比如年期间全世界都熟悉的北川县城、青川东河口、彭州银厂沟、安县茶坪乡、绵竹清平乡等。

随着时间的流失和山地灾害的频发,汶川大地震造成的自然伤痕,已经在人类活动区域开始逐渐消失。尤其青川东河口,人类迄今为止地震学科所掌握的地震形态学术描述:断裂、崩塌、褶皱、塌陷,它那里原本清晰可见,但现在已经逐渐模糊。

那地震发生后处于地震带上的无人区,情况如何呢?

四年过去了,这些地方,一切,都还是谜。

这天,科考队员们惊奇地发现:保护区腹心地带距离震中仅仅四公里。我们距离腹心地带还有一天路程,但此间山崩地裂遗留的地震形态,不仅完好如初,而且与我在地震灾区的所见所闻情景迥异——年地震一周年纪念,作为《百媒穿越地震带》活动领队,我与很多记者,不仅走遍12个极重灾区,而且一起到过汶川地震最惨烈的自然遗址回访,诸如北川县城;青川东河口、马公乡等五大爆发点;地震震中爆发点映秀的牛眠新沟;安县茶坪乡以及千佛崖;彭州银厂沟大小龙潭……的确,没有一个地方的地震自然遗址形态与这里相同。

因为地震,这里山川变形,部分河流改道,峡谷更陡,水流更急,渡河数不胜数,水温不仅接近零度,而且大多齐腰深。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见识了汶川大地震闻所未闻的海量巨石阵!

进山,必须越过这段乱石阵……

再回头……(科考队员崔云摄)

这段巨石阵,是一座山整体垮塌的现场,几乎填平了此段峡谷,所不同的是,它很离经叛道,并没规律性地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许是地震瞬间,无数几千吨的巨石率先铺底,并抗住上面亿万吨N次方重量的挤压,给河水涌动留下了宝贵空间?这不是我们猜想。因为,行走巨石阵,分明能听到清晰的流水声,却寻不见河流踪影。

还有更奇怪的是,它不像汶川地震后大家司空见惯的泥石流,这里泥不见踪影,所见海量堆积物,几乎清一色基岩!这些基岩组成的巨石阵,最小的,肉测也是几吨重, 的,起码上千吨。它们都有一个特点,要么断面锋利,要么尖锐凸起,在加上小雨风飞,行走其间,可谓“刀尖”上跳舞——没有双手配合双脚借力、支撑、稳形的“四轮驱动,”任何人想凭借“两驱”通过,除非是 了。即使“四驱”,你还得讲技巧:因为过河后,裤子腰以下全湿。这湿裤很粘皮肤,如果一步跨度太大,腿被湿裤扯着,很难迈出,如果动作过大,很可能瞬间变成开裆裤……

龙洞子之夜的篝火,对大多数队员而言,依然像和尚桥那晚一样炽热。但对央视记者和我们几个搞摄影的,这炽热不是火堆,而是此行最令人砰然心动的时刻——明天10点前,从龙洞子到筷笼子沟口途中,或许我们将与传说中的羚牛群不期而遇。

令我们激动的,是这个保护区的大当家、此行领队赵志龙。他说,明天动物学博士、央视记者、专职摄影等10人小分队先出发一个小时。根据过往资料和航拍显示,在一个叫“牛吃水”的地方,很可能看见并拍摄到羚牛群……

参加这次科考,携带那么长枪短炮,除了祈祷能在茂密竹林瞥见哪怕一眼那胖胖白白的身影外,更多的期待,则是拍摄到羚牛。因为,这心愿的可靠度来自出发前的一次协调会。会上,龙溪虹口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介绍说,保护区的核心区内,拥有数量不菲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

既然可能与“国宝”羚牛不期而遇,做功课,必须的。

娘度说,羚牛并不是牛。它是一种极难得的大型稀有珍贵动物,栖息于高海拔的高山悬崖地带。仅产于亚洲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五个国家,中国是羚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羚牛被中国公布的红皮书列为濒危种,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红皮书列为珍贵级。 

由于它的长相奇特,有些科学家经长期认真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后称它为“六不像”,即庞大隆起的背脊像棕熊,两条倾斜的后腿像非洲的斑鬣狗,四肢短粗像家牛,绷紧的脸部像驼鹿,宽而扁的尾像山羊,两只角长得像角马。它叫声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名羚牛。羚牛分为4个亚种:高黎贡羚牛亚种、不丹羚牛亚种金毛扭角羚、四川羚牛亚种和秦岭羚牛亚种。其中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是中国的特有亚种。

四川羚牛又称藏牛羚、盘头羊(川北)、野牛和封牛(川西)等。它生活在海拔2,-4,米的高山悬崖中,其在中国的分布地区与大熊猫相似,数量稀少,因此也被视为“国宝”。而在不丹,羚牛则被视为国兽。

虽是国家一级保护,享受级别与大熊猫相当,但是,“被视为‘国宝’“与“国宝”的实际待遇就差了很多。在现实社会的认知环境中,被沦为“亚国宝”的羚牛,并不怎么能激起人们对它像对大熊猫一样的喜爱,这应了那句网络流行语:长相决定待遇。事实上,如果对动物没特殊喜爱和研究,很少人能对羚牛特性说出个一 。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QQ好友,一位 户外动物摄影爱好者行前告诉我说,在野外,如果看到一群羚牛会是摄影者的好运,如果与一只羚牛碰面你可能背时。与其与一只羚牛相遇,那不如不要见到羚牛。因为,它会主动攻击你。他说,与“独牛”狭路相逢,避免被其抵伤的方法 上树,其次是疾走后找到可围绕的大树或巨石绕过躲开羚牛的锋芒。羚人追赶伤人往往是“一锤子买卖”,不会回头来杀回马枪。当然,如果你愿意,模仿狗叫,也是避免羚牛伤人的方法之一……

朋友的说法,正好回答了我前期纪实图文中网友们共同的一个疑问:为何队伍中有JC携带微冲?——预防碰见“独牛”而且如果万不得已……回答完毕。

出现羚牛的地儿为什么叫“牛吃水”?赵队说,资料和航拍都显示,那里距离正儿八经的河流不远,但是,这些羚牛不喝河水只到那里饮水,估计那里是泉水,富含盐分和其他微量元素。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哺乳动物学博士肖治术说,估计这群羚牛就是四川羚牛。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食盐兽”。这名字决定了它如同大多数偶蹄目一样,具有舔食盐碱,以获得微量元素的习性。在这些羚牛每个社群的活动范围内,往往都有一两处含盐碱较多的地方或含硫的泉水。

早晨8:30,赵队带着我们一行10几个人,率先从龙洞子出发。一路上,赵队给大家介绍说,羚牛虽看上去又笨又大,但它在悬崖峭壁上,却是身轻如燕,来去自如。根据我们的跟踪和研究,这里的羚牛每年都要在海拔1~3米左右之间做两次垂直迁移。它们的迁移路线一般相对固定,久而久之,荒山野岭间,就被它们踩出一个明显的小道。这小道很好辨认,顺着它们在小道上一路屙的粪便,就可以找着它们……

果然,在地图标明名叫“百果桩“的一片茂密树林中,乱七八糟的动物脚印赫然在目。经肖博士鉴定,这些脚印,正是羚牛杰作。

大家注意:“小分队已经进入羚牛活动圈。羚牛群都有放哨的,它们一般都站在高处警惕望着四周……大家不要说话,悄悄前进……“言毕,赵队带着我们,做潜伏状,踩着牛屎赶往”牛吃水“。

踏着被羚牛踩得稀烂的泥泞,追寻着羚牛的足迹,我们一行被牛屎牵引着不断爬断崖下陡坎,一路行来,我不由地暗叹:这羚牛可真是攀岩的好手,常年繁衍在环境险恶的这片高海拔山林,上下往来于群山之中,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竟然如履平地,生活的貌似逍遥自在。

追寻国宝羚牛的小分队从龙洞子准备出发,前往穿越无人区第四天目的地:筷笼子沟口。(科考队员黄琦摄)

小分队循着国宝羚牛足迹前进。(科考队员黄琦摄)

穿过这条云遮雾绕的的峡谷……

翻过这匹山到了一个山梁……

循着羚牛足迹,从这山头下来(沿着图中红线箭头所示)前进……(科考队长赵志龙摄)

我们被羚牛的足迹,牵引到了峡谷一个平坦的地方。图中红箭头标示的,就是羚牛经年累月踩出的“兽道”……(科考队长赵志龙摄)

走出上图林子的尽头,这面缓坡上,无数羚牛脚印赫然在目!GPS显示,这里海拔米。这就是“牛吃水”——保护区中 的羚牛集聚地。(科考队长赵志龙摄)

在这个坡面上,很多这样的动物脚印。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博士肖治术和赵队判定,这就是传说的国宝羚牛的脚印!(科考队员黄琦摄)

接近水源的地方,稀泥和牛粪搅拌,掩盖了很多脚印。动物专家们从痕迹分析,这里出现的羚牛群,估计有七八十只!

在接近水源的地方,羚牛脚印越来越密集……(科考队长赵志龙摄)

就是这处不大但一直汨汨直冒的水,吸引着羚牛。我尝了一下,这水,果然微咸。

越靠近水源边,脚印越是密集……

大约9:30,小分队翻过“百果桩“,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平缓山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同时,一心想目睹羚牛风采、脚力飞快的后勤保障队伍也齐刷刷同时出现……

GPS显示,这里海拔米。大家判断,这就是“牛吃水”——保护区中 的羚牛集聚地。因为这片山坡上,铺满了大大小小的羚牛脚印,铺满了密密麻麻的羚牛粪便,整个山坡,我们几乎无从落脚。可以想象,一个多么庞大的羚牛群才能留下这样密集的痕迹!赵队和肖博士估计,从这样的痕迹判断,这个羚牛群,少说也有七八十只!

小分队立刻查找山坡四周,令人扼腕的是,没有发现一只羚牛。这既可能是后面心急赶来的队伍规模过大惊走了它们,也可能是我们来晚了一步。最令我们捶胸顿足的是,一些羚牛的粪便不仅亮泽,竟然还在冒烟,这样新鲜的粪便证明,这群羚牛的离开和我们的到达,时间差,也许只不过分分钟的事情……

面对与“国宝“擦肩而过的激动,女队员戴菲俐当天的日记是这样记载的:“这样的场面,我从未见过,感觉自己穿过电视机,穿过赵忠祥的讲解,直接进入了‘动物世界’的现场……透过这水源的倒影,我甚至看见眼前一头头身形健壮的羚牛正在怡然自得低头浅饮,雨水打在它们厚密又珍贵的皮毛上,光线从树荫的缝隙,照亮它们粗壮的角…

抬头,森林茂密,遮天蔽日,在山林的隐秘深处、在人类无法攀登的悬崖边,羚牛们或许正在做着和我们同样的事。我们收集它们的粪便、追寻它们的足迹、染指它们的栖息地、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自以为在掌握它们,殊不知,它们或许早已经在暗处,将我们的一切,尽收眼底并作分析判断:这是一群什么怪物?”

“牛吃水“之所以能够吸引这样庞大的羚牛群,正如赵队和肖博士所言,得益于这片山坡中有一处不大但一直汨汨直冒的水源。我尝了一下,这水,果然微咸。

没见着活的,牛屎也成“香饽饽“。顾不得一团一堆又臭又大、沾满鞋帮的羚牛粪便,小分队每个队员都像从没有见过粪便似的,拿着手中各种影像设备,对着脚下乌七八黑的羚牛便便一阵狂拍。这些脚印和粪便不止是羚牛停留的痕迹,更是羚牛留下的证据:这是我们的地盘。

亮泽而且有些还在冒烟的这些羚牛粪便证明,这群羚牛的离开和我们的到达,时间差,也许只不过分分钟的事情……

这里有大量生命出现,也是蚂蝗饕餮的良机……(科考队员崔云摄)

循着羚牛脚印走了一段,前面,一座高山横亘,我们气馁了。改道,向着我们的目的地。途中,除了崎岖泥泞,还有无限风光……

接近筷笼子沟口的地方,杜鹃花摇曳山峦……

这是什么花呢?如此妖冶……

野生玉兰,国家保护的二级植物哦!(科考队长赵志龙摄)

终于到达穿越无人区第四天的目的地筷笼子沟口……

今天的行程,淌水过河次数密集,而且水温又比前几天明显低好几度。瞧,她已经冷的不住打抖。其实,不只是他,大多数队员都已经冷的麻木,清鼻子长淌…

筷笼子沟口营地,就在一片树林里面。地上,不是潮湿所能形容的。这是一组的营地……

这是我们组的“厨房”一角。右下角是我们的“餐厅”。作为餐厅和厨房,可以说“史上最牛”不?

第四天就这样结束了, 两天还有什么样的考验等着科考队员们呢!

赞赏

长按







































小孩得白癜风怎么治疗
白癜风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fz/1214.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