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每一个节日都是与自然的一场对话,古代节气都是人观察自然、周围事物以及人自身,再根据自然变化而划分出的特殊时段。比如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或是表示寒暑往来(立春、春分等),或是表示温度变化(大小暑等),或是表示物候现象(如惊蛰、芒种等),这是一种民族文化,更是一种与自然契合的美学。
那么在中华大地上,源起吴越之地到现在人尽皆知的端午节,又有着怎样的文化表达、怎样的发展路程?
源起流变
先说说“端午”之名的由来,早期也被叫做“端五”、“重五”、“夏节”等,这与上古时期以干支纪年、纪日有紧密联系,推算时间端午应该在五月第一个午日与夏至重合。而历法中的“午月午日”到后来的“五月五日”,端午节的节期由“午”转变为“五”,其实是由干支纪年到数字纪年的转变。
五月,是时间、气候转变的焦点,是由热转凉、由阳转阴、辞旧迎新之意,故五月五日被人们看作恶月恶日。端午节在汉代有五色丝和桃印为主的习俗,更是维系家族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关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经历了人口大规模迁移、文化大融合端午与夏至的习俗渐渐融合,有了角黎(粽子)和竞渡(赛龙舟)的传统,当然这个时期端午还与屈原没有必然的联系,如伍子胥、勾践、曹娥的传说也融合在端午节传说之中。一直到《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江,楚人以竹筒盛米,投江祭奠)的浪漫故事的出现,端午节才开始与屈原有了联系。当然节日中的故事只是人们浪漫的说法,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对端午节热爱,圣诞节也与耶稣没有太多关系西方人不是也过得好好的吗,重要的是节日里传承的文化与意义。
到了隋唐乃至宋朝,端午节才开始真正繁盛起来,端午作为了宫廷活动,变得更为盛大起来,有《隋书》记载“大业二年,五月五日,赐百官玳瑁钗”可见重视。在明清时期,端午节更是有了“女儿节”之称,新嫁之女要在端午这天回娘家,称为“躲端午”。
屈原与端午真正的融合
屈原在历史演变中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文化符号,大致原因是:屈原在楚辞中的最高成就《离骚》,内容复杂丰富、风格瑰伟奇诡又不失浪漫,被历代文人所推崇,对其人的崇敬与感怀与端午联系到了一起。再加上屈原在各代史记文料里记载极少,屈原投江故事的“不可让”更加激起人们对其幻想补充。
所以屈原所代表的正义,已经超越了个人生死,超越王朝兴败,历代文人志士以其为志向与精神标杆,也就成为了一个能够提供无限想象与包容的文化符号。而这种狂狷精神也是近代爱国主义建立感情与思想的基础,把屈原的“清高”、“有骨气”改造成标志着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爱国主义形象,在闻一多先生遭刺杀后,更是加强了这种形象的感召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知道了韩国人在拿端午节申遗时,那满腔的气愤与怒火,因为对于我们而言,端午节不仅仅再是一个远古节气,其传承的精神,更是凝聚着中华儿女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fz/1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