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总被忽视的汉末诸侯,却被邻国追赠为王


士燮,是汉末三国时期的群雄之一,也领有一州之地(东汉行政划为十三州)。按理说应该实力不弱,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才对。可是,士燮在我国的历史上却并无太大的影响力。即便是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也会对这个名字而感觉到陌生。就是这位总被国人忽视存在的汉末诸侯,在邻国-越南却享有极高的地位,越南人把士燮当之为神,追赠其为王。士燮,是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其先祖,为鲁郡(今山东境内)人,因躲避王莽之乱而移居到交州。经历五、六代人的发展,士氏成为交州的地方豪族,士燮的父亲--士赐被朝廷任命为日南(交州的下属郡,今越南中部)太守。士燮年轻时期,到京师游学,跟随当时的经学大儒-颍川人刘陶(汉朝宗室)学习《左氏春秋》,被被举荐为孝廉。其父士赐去世后,士燮被举为茂才,任巫县令,而后又被迁任交址太守(今越南北部)。后来交州刺史朱符被地方土著所杀,交州骚乱。士燮于是向朝廷上表其弟士壹领合浦太守、其弟士领九真太守、其弟士武领南海太守。士燮兄弟一起担任了交州的各郡郡守(交州共分七郡),强力掌控着交州的一州之政,而交州又地处岭南,山高皇帝远,士燮在交州的威望尊崇都超过了昔日的南越武帝--赵佗(交州的疆域基本与汉初的南越国相当)。而后,荆州刘表也想往交州地区扩充势力。曹操担忧刘表的势力过于强大,便以朝廷之名,赐予士燮玺信,授士燮为绥南中郎将,总督交州七郡、并兼任交址太守。其时虽天下大乱、道路断绝,而士燮却仍能尽到朝贡之职,以此朝廷又下诏拜士燮为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赤壁之战,曹操兵败,天下三分。而交州地区毗邻东吴政权,士燮不能与东吴相抗衡,便又归附孙权,被封为左将军,士燮、士壹的儿子们都被拜为中郎将。后来又因士燮诱使益州的豪族雍闿等率领人口叛蜀归吴,而被孙权拜为卫将军,封龙编侯。其弟士壹也被拜为偏将军,封都乡侯。士氏兄弟每年都向孙权进贡岭南地区的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牛、大象及各类水果等特产。士燮於年去世,享年90岁,统治交州地区四十多年。士燮死后,吴国分交州一分为二:合浦以北为广州,吕岱为刺史;交址以南为交州,戴良为刺史。又以陈时为交址太守。士燮之子士徽恼怒,于是自署交址太守,发动了叛乱。而后,士徽之乱被平定,士氏宗支或被诛杀、或被贬为庶人,士氏豪族自此烟消云解。然而,士燮统治交州地区四十余年,交州地区社会较为安定,居民富庶。许多中原人也纷纷南下交州避难,为交州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了交州的社会繁荣。士燮又喜爱儒学,且为人胸襟广阔,宽厚待人,所以有许多中原名士前来投靠士燮。士燮与这些中原名士一起交流儒家,并著书立传,对当地的文化起到了一次历史的飞跃。因为士燮曾经统治部分越南的部分地区,所以士燮被一些越南史学家与学者当作成越南的君主,称士燮为“士王”(SVng)。相传晋朝末年,林邑国(今越南的中南部,其时不属于交州)侵犯交州,曾发掘过士燮的坟墓,见其面色如生,大为惊骇,便又重新封上了他的坟墓。越南人因此认为士燮成了神先,便为其立庙,称之为“士王仙”。而后的越南陈朝又追赠士燮为“善感嘉应灵武大王”,同时士燮又被越南人奉为“南交学祖”,是既入了帝王庙,又入文庙,越南人对其祭祀至今不绝。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fz/13659.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