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症状图片初期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吉州窯遺址公園,讓民眾窺探千年古窯奧祕。特派員王玉燕/攝影
江西省中部的吉安市,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是贛文化發源地之一。而吉安市永和鎮西側的「吉州窯遺址」,是迄今世界上發現規模 、保存最完整的古窯包遺址群。
吉州窯是中國古代一座極負盛名的綜合性民間窯場,創燒於晚唐,興於五代、北宋,極盛於南宋,衰於元末。在永和鎮境內一塊長約2公里、寬約1公里的平地上,遺址規模宏大,窯包面積達8萬多平方公尺,堆積87萬立方公尺。年底,成立吉州窯遺址公園,供民眾窺探千年古窯奧祕,親身體驗製陶樂趣。
在中國陶瓷界,提到江西,就會想到大名鼎鼎的景德鎮。殊不知「江西窯器,唐在洪州,宋時出吉州」,「先有吉州,後有饒州(景德鎮)」。千年以前,相比景德鎮,吉州窯更有名。
陶冶坊,完整再現古代製陶、燒造工藝。特派員王玉燕/攝影
吉州窯因地命名,因當時永和又為東昌縣治,故又名東昌窯、永和窯。吉州窯產品精美豐富,尤以黑釉瓷(亦稱天目釉瓷)產品著稱,其獨創的「木葉天目」、「剪紙貼花天目」和「玳瑁天目」,享譽中外。灑釉、虎皮天目等,也是吉州窯的標誌性品種。
「瓷城」永和鎮,濱臨贛江,上溯贛州,下達南昌,淺山叢林綿亙數十里,面對瓷土基地青原「雞岡嶺」,有豐富的原料和燃料,交通條件極為便利。吉州窯在宋朝得到飛速發展,瓷業興旺。吉州窯遺址現有晚唐至宋元時期的窯包共24座,即窯嶺、茅庵嶺、牛牯嶺、後背嶺、窯門嶺、官家塘嶺、屋后嶺、豬婆石嶺、蔣家嶺、七眼塘嶺、松樹嶺、曹門嶺、亂葬戈嶺、尹家山嶺、本覺寺嶺、上蔣嶺、講經台嶺、曾家嶺、斜家嶺、楓樹嶺、拓樹嶺、自家嶺、天足嶺、下瓦窯嶺等。
本覺寺塔,唐開元年間興建。特派員王玉燕/攝影
「本覺寺嶺龍窯遺址」,是吉州窯遺址公園 景點,始建於晚唐五代時期,平面呈船形,傾斜12度,斜長36.8公尺,寬3.95公尺。窯頭火膛保存完好,兩壁為紅磚橫平舖砌,壁面滿布灰色燒結釉面。窯床內出土窯有匣缽、墊圈、墊塊、支座等,瓷器有醬褐釉青瓷碗、乳白釉唇碗、盞、碟等。窯床具有體長而闊,火膛狹小,坡度斜陡等特點,窯門開在兩側,裝燒量大,使用時間長。
本覺寺塔是唐開元年間興建,磚木結構,八面九層, 至第五層中空,有螺旋台階拾級而上。「龍窯」是南方燒造瓷器最古老的一種窯型,由下自上,坡形砌築,燒造時似火龍而得名。
「陶冶坊」,建築面積約平方公尺,坊內完整再現古代製陶、燒造工藝,可了解吉州窯陶瓷產品,看到木葉天目盞燒製的過程,了解原始陶土如何製成藝術品,滿足遊客互動學習的需要。
永新小鼓戲曲
唱出風土人情
永新小鼓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圖中劇碼為「寶朵上網」。特派員王玉燕/攝影
永新小鼓是吉安市的傳統戲曲劇種,起源於道情,相傳在清道光年間形成於江西永新。早期是收容孤寡殘疾的養濟院裡盲藝人傳唱謀生的漁鼓形式,後來有永新的盲藝人改用小鼓伴奏,並在語言音調、表演風格上有所變化,演唱一些從戲曲、小說中改編的短篇曲目,逐漸發展到編唱長篇曲詞,並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曲種。年,列入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永新小鼓原名「唱號音」,據「永新縣誌」記載,「唱號音」約產生於清乾隆年間(西元年),其祖師爺歐陽承相,是永新南鄉煙閣青嶺村人。年幼時讀了些詩書,略通文字,一場大病後雙目失明,被送入「聖恩堂」供養。他不願坐享其成,便發揮自己的才華,把蛇皮製作的漁鼓改用牛皮製作成小鼓,自敲自唱,自謀生計。歐陽承相憑著記憶,把年輕時讀過的民間故事、戲文等改成小鼓詞。後世代單傳盲人,不傳他人,傳了十代盲人。年4月,永新縣文化館舉辦了 期盲人藝術學習班,改名為「永新小鼓」。
永新小鼓是盲人傳承下來的謀生手段,表演形式很有盲人特點,一人坐唱,一人多角,自敲自唱,全靠嘴上功夫。服裝道具簡易,不需特定服裝。演唱者左手指間夾兩塊小竹板,右手持一根小竹桿敲鼓,胸前用紅布掛一小鼓至腰間,便於攜帶行走和演唱。小鼓內容多為民間故事,戲文等民間發生的事情,編成小段子,反映人民生活社會狀況,倫理觀念及風土人情,內容簡單,便於講述,通俗易懂,語言樸實,唱詞簡練,多採用永新地方方言,很有地方特色。
廬陵狀元樓
見證人文昌盛
狀元樓設有狀元公神像,祭天地君親師。特派員王玉燕/攝影
吉安古稱「廬陵」,在吉安小河畔的廬陵老街,融合文化、旅遊,打造明代狀元街、清代錢市街、民國甜愛街等三大歷史文化街區,並以全年24節氣開展特色民俗活動,成為遊客「爆棚」的旅遊景點。
廬陵老街以宋朝歐陽修的「人文」和明代王陽明的「良知」為兩大文化標誌。老街牌坊前有兩組雕像,充分展示了廬陵人倡導的人文與良知理念。
廬陵老街的王陽明傳道雕塑特派員王玉燕/攝影
一組雕像是王陽明的良知文化。王陽明為浙江餘姚人,曾任吉安府廬陵知縣。在廬陵任上,他以開導人心為本,進行「倡良知」和「致良知」學說的教育和推行,使吉安成為了江右王學的發祥地。廬陵老街以「心中有良知,滿街皆聖人」為推廣語,旨在鼓勵眾商家誠信經商,良心買賣,助力商家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另一組雕像是歐陽修的人文倡導。歐陽修為吉安永豐人,是廬陵人文昌盛的傑出代表。
走進廬陵老街,遊客觸目所及,是街區內垂簷加懸垂廊形成的過道裝飾,以及樓宇的飛簷翹角。老街的建築風格選取吉安歷史上商業最發達時代,即明、清、民國三個時代,展秀明代的疏朗大氣,清代的青磚眠砌藍灰勾縫,民國的婉約風情,中西合璧。狀元樓裡的簷畫、街區內的雕塑群,皆是對文章節義、崇文重教、致富思源的廬陵文化元素的多方呈現。
吉安以「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著稱於世。廬陵府歷史上考取進士3,人,天下 ;自宋至清以來,共出狀元17人。民間流傳「一門六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兩尚書。」在在說明廬陵人才輩出。
夜色下的廬陵老街特派員王玉燕/攝影
而「狀元樓」作為街區重要文化地標,承擔著狀元街整個街區的核心吸引力,是廬陵人文昌盛標誌。同時作為街區的制高點,依託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以及當地有名的狀元文化,打造集文化展示、文化體驗、特色購物為一體的狀元文化展示新地標。中庭設有狀元公神像,祭天地君親師,牆面展示廬陵17位狀元與18位宰相的雕像。
吉州窯博物館寶物多
唐宋珍品吸睛
南宋「胎上貼花梅枝紋瓶」,通體施黑釉不及底。特派員王玉燕/攝影
吉州窯迄今已有1,多年的歷史,對中國陶瓷發展具重要意義。吉州窯博物館於年正式對外開放,是目前 專門展示吉州窯文物的主題性博物館。博物館採用包括文物展示、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動畫展示、模型沙盤展示等多種陳列展覽形式,生動再現千年吉州窯陶瓷絕代風華。
吉州窯博物館建築面積約6,平方公尺,陳列展覽的主題主要包括:江南望郡首縣廬陵、埏埴成型築窯燒瓷、吉州佳瓷技奇工巧、吉州瓷韻內涵豐富、商賈雲集器走天下、魅力四射影響深遠和千年古窯重煥生機等七個方面。
博物館鎮館之寶:北宋「紅綠釉印花紋盞」。特派員王玉燕/攝影
吉州窯最 的是「木葉貼花」。木葉貼花的裝飾工藝,是借鑒了釉上剪紙貼花技法加以研發而成。即把貼的剪紙代之以樹葉,將樹葉平貼施過黑釉的盞內,高溫下葉灰溶入釉中,生成乳白、黃褐、淡藍等複合色調葉脈紋。宋代吉州窯木葉紋盞,脈紋逼真,精妙神奇,可謂神器。吉州窯木葉紋的樹葉多取自桑葉,盞中一葉最多,兩葉亦有,三葉罕見。倒入水後,葉子彷若飄舞瓷盞之中。
「剪紙貼花」吸收民間剪紙裝飾精髓,巧妙應用於瓷器上,紋樣醒目突出,圖案底色對比強列。技法為先施黑釉作底,貼上剪紙,再施一層黃、乳、白混色面釉,燒成後彩釉呈現黑色紋樣。主要有動物、植物、吉祥文字三類,構圖有對稱、散點和綜合三式。
吉州窯最 的「木葉貼花」,圖為南宋「木葉紋盞」。特派員王玉燕/攝影
北宋的「紅綠釉印花紋盞」,堪稱博物館鎮館之寶。口徑11.6公分,足徑4公分,高4.5公分,是大陸國家一級文物。它集齊南北各大窯口之精華,內壁壓印凸起的牡丹紋,印紋清晰,是仿造定窯的一個裝飾手法;盞外壁呈現的是一層晶瑩透亮、如血滴般一滴滴滴落的酒紅色釉,紅中帶綠,綠裡有紅,十分精美,這就是窯變。窯變是在燒製過程中,因為環境、釉色、溫度等各種不確定因素,偶然形成的不同於原釉的自然現象。一般綠釉只能窯變出黃釉,此盞呈現出美艷紅釉,實屬罕見,專家盛讚為全球獨一無二的精品,空前絕後,絕無可能再出第二件,可見此盞極其珍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fz/5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