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梳理及典例


一.何谓诗歌?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1.节奏美、音韵美[古];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艺术美、人生美[哲学]

2.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源自生活,高于生活;

3.作者丰富情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4.高度凝练的语言:“诗眼”“意象”“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

(3)意境: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二.诗人如何“抒情”?

自古抒情手法无外乎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因所咏所言之物与诗人情感的关系,又细化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1.直接抒情:以 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间接抒情: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细化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借助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诗人所借助的景物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是统一的,细化为“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两种。

①乐景抒乐情:

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黄四娘家花满面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哀景抒哀情:

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的《别董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2)寓情于景: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诗人所借助的景物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是不统一的,所以又可细化为“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两种。

①乐景衬哀情:

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民歌《长歌行》)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②哀景衬乐情

例:“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林仰《少年游·早行》)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3)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或场景后,联想到与此处相关的古人或发生在此处的事情,引得诗人抒怀。

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 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张养浩《潼关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4)托物言志: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狱中咏蝉》)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

三.怎样“表现”情感?

1.对比。

例:“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衬托。

(1)正衬:

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2)反衬:

例:“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元好问《颖亭留别》

3.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4.烘托: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逋《山园小梅》)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5.用典。

例:“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哀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6.象征:用具体的某人某物表达抽象的思想、概念和情感。

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菊花》)

“而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四.怎样“描写”诗歌?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写和实写。

例:“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苏轼《浣溪沙·咏橘》)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杜甫《月圆》)

对比阅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2.点面结合。

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朱敦儒《好事近》)

3.动静结合。

例:“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4.白描: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

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的《田家》)

5.精描/细描: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例:“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秦观《画堂春·春归》)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6.远近俯仰。

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色彩浓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五.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1.比喻:因某事物的一个突出特征,联想到另一个同样拥有此突出特征的更为人所熟知的事物。

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2.拟人:赋予某事物,其本不具有的,人的情感特征。

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1)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陈陶《陇西行》)

(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3)具体代抽象。

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4.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现代汉语中还常见超前夸张)

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天门山》)

5.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春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6.设问:自问自答,明知故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7.反问:无疑而问,无法回答,答案自在心中。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8.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汉乐府《木兰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9.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

例:“一去 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邵康节《山村咏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10.移情:将人的情感移到他人或物的身上。

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11.想象。

例:“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12.联想。

例:“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fz/5992.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