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精于修渠的郑国史禄


史禄

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兼并战争十分剧烈。关中是秦国的基地,秦国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又毗邻秦国东侧。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想兼并东方六国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国吞并。公元前年,韩恒惠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抽劣的所谓“疲秦”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郑国为间谍,游说秦国,让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实则要耗竭秦国实力。秦王政刚即位、他原本也很想发展水利,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因此很快地采纳了这一诱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政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做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能建万世之功。"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利工程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对郑国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郑国在麓谷口作石堰坝,拾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干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郑国渠的修成,为充实秦的经济力量,统一全国创造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郑国渠的建设也体现了较高的河流水文学知识,郑国渠渠首工程布置在泾水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这是十分科学的。在河流的弯道处,除通常的纵向水流外,还存在着横向环流,上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河流中最大流速接近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正对渠口,所以渠道进水量就大得多。同时水里大量的细泥也进入渠中,进行淤灌。横向环流的下层水流却和上层相反,由凹岸流向凸岸,同时把比较重因而在河流底层移动的粗砂冲向凸岸,粗砂堵塞的问题就解决了。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的灌溉效益,还在于它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著名的有汉代的白渠、唐代的三白栗、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

郑国渠遗址在中国水利史上享有“天然博物馆”的盛誉,遗址内除保存有历代故粟外,还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成就具有重要意义。现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禄画像

公元前年,秦始皇为了统一南方百越各部,命令居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向百越进军。当部队进入今湖南、广西交界的地段时,陆路坎坷崎岖,水路湘江和漓江又不连接,给部队行军作战、粮饷补给带来一系列困难。秦始皇于是让史禄开凿沟渠,连接湘江和漓江,为粮饷运输提供方便,以便深入百越。

可是,漓江水位高而湘江水位低,如何使北水翻坡,北舟南行逾越呢?在人类人工开凿运河史上还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

湘江,发源于桂林东面的海洋山,向北流入湖南,注入长江,属长江水系。漓江,发源于兴安的猫儿山,向南注入漓江,属珠江水系。两者南辕北辙,互不相干。而且两条江落差32米,要引湘入漓,必须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在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技术,也没有那么专业的设备,只能用目测、步测的方法来决定地势的高低,只能用铁锥、铁钻来钻取石块,用锄铲来开凿渠道,只能一次一次地探索,一次一次地目测,一次一次地搬运。史禄及其同僚翻山越岭,察勘地形,反复对比,科学地运用地学和水力学知识,在湘江上游海阳河上构建一个分木塘。分水塘的拦河石呈"人"字形结构,它前端尖锐如犁,故称铧嘴。它把海阳河水分为南北两渠。南渠接漓江,北渠一侧长米,叫“大天平”;南渠一侧长米,叫“小天平”。枯水期,石堤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如遇山洪,水可越过堤顶,泄入湘江故道,在南北粟上设有陡门(相当于现代的船闸)。据记载,全渠共有陡门36道,其作用为拦渠蓄水、提高水位,以便于船只来往。进一道陡门,便关闭下一道陡门,等水积满后,船再前进一级,这样就可利用水力使船逐级向上坡航行。

灵渠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把中原和岭南连接了起来,解除了秦军行军、补充粮饷的种种困难,对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促进各民族的交融起到了重要作用。

史禄还在渠道里修建堰坝,灌溉农田,恩泽百姓。

灵渠解决了秦军粮草补给问题之后,秦始皇于公元前年重新部署统一岭南的战争。秦尉任嚣任主帅,率领赵佗等楼船之士即水军南攻百越。秦军人力和粮草充足,加上楼船之士(水军)的参战,战斗力大为加强,秦军很快完成了统一岭南的事业,岭南地区自此纳入秦朝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版图。史禄之后,历代相继修复灵渠,前后共达24次。灵渠初名秦凿渠,因漓江上游为零水,故被称为零渠,唐代以后改名灵渠。

广西桂林兴安灵渠广西桂林兴安四贤祠

灵渠见证了中原甚至北方与岭南的交通,促进了北方与南方的经济发展。当时,北方的金银铜器皿、陶瓷、丝绸、都要经过灵渠进入岭南。岭南的南珠、象牙、犀角、玳瑁、翡翠、银铜矿产以及土特产,也要通过灵渠远销全国各地。

灵栗改变了岭南各族人民生产落后的状况。昔日的岭南百越,被称为“化外夷蛮炎方”,一些地方还是刀耕火种,猎事繁而农事少。灵渠的开通不仅使农民学到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而且大大加强了岭南各族人民与中原人民之间的交流。一些粮食、蔬菜水果的优良品种在交流中得以传播。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史禄和历代重修灵渠者的业绩,在灵栗旁为他们建立了灵济庙,后改称四贤祠,奉祀其中功绩最大的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

郑国渠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少有的。郑国乘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了土质肥力,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约26万公顷)。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也开始变得富庶甲天下。

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经历代修整,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灵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提水通航工程,史禄和他的同僚功不可没,利传千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jj/1200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