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苏禄东王安陵归真


年,郑和第四次率船队远赴西洋(实际多数为南洋各地)。船队途经苏禄海时,郑和派部下张谦率队登上了苏禄岛。

苏禄群岛位于菲律宾群岛西南部,棉兰老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元代学者汪大渊《岛夷志略》中,详细记载了苏禄国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物产。

大航海时期的中国明代,明成祖朱棣多次派郑和出使西洋。郑和前三次途经苏禄岛时均未做停留,此次登陆苏禄岛,郑和负有重要使命。

明朝初期,国力强盛,国家相对开放。明朝廷采用“厚往薄来”的外交政策,大力开拓海外贸易;同时,当时的越南、朝鲜等周边国家都是明朝的附属国,明朝想借此进一步谋求更多的领土与政治影响力。(当然,也有史书说朱棣多次派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为了寻找生死不明的建文皇帝。)

郑和这次苏禄登岛,就带来了大明皇帝的“圣谕”:“皇帝敕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致失所。今遣郑和赉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抒诚来朝,咸锡皆赏。故兹敕谕,悉使闻知。”(《明史》,下同)

从苏禄统治者角度讲,他们看到了明廷的强大以及贸易往来为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也就有了与明朝交往的意愿。当时,掌握苏禄国主要权力的是三家君王,分别是东王、西王和峒王(“三王”其实是他们来明廷后朱棣给他们的封号),尤以东王权力最大。这次郑和所派的张谦登岛后,与苏禄东王一见如故。东王于是决定带领苏禄另两个国王一同前往中国。

因此,苏禄三王访问明廷,实际是对郑和访问苏禄国的一次回访。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年)4月,苏禄群岛上的三位国王——东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据称为女士)率领家眷一行人,组成友好使团,“浮海朝贡”,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

苏禄王船队向西途经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越南至广州,最后到达泉州港;接着,使团又从泉州经苏州、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至北京。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明朝还未宣布迁都北京(其迁都时间是永乐十九年,即公元年)。可见,虽未正式宣布,但这时皇帝已经在北京理政了。

这条航线长达上万海里,路途艰险。苏禄王在浩瀚的海洋上迎战惊涛骇浪,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历经三个月的航程,于同年7月到达中国。

一个月后,苏禄国王来到北京。这是明朝立国以来接待的最为壮观的外国使团。朱棣高度重视,八月初一,他率领文武百官在奉天殿举行了隆重的会见仪式。三王向明皇帝“进金缕表文,献珍珠、宝石、玳瑁诸物”。永乐帝龙颜大悦,给予了苏禄使团空前的礼遇。之后,苏禄国王一行对北京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参观考察,他们体验了京城的繁华富庶。京城的王公大臣则轮番宴请苏禄国王一行。苏禄国王一行对大明王朝留下了美好印象。

27天后,苏禄王启程回国。辞行之时,朱棣又“各赐玉带一,黄金百,白金二千,罗锦文绮二百,帛三百,钞万锭,钱二千缗,金绣蟒龙、麒麟衣各一”。

永乐十五年()八月底,苏禄使团一行乘船沿运河迤逦南下,过通州、天津、沧州,于永乐十五年()九月上旬,往德州而来。德州官员正准备迎接之际,忽闻苏禄东王途中突患急症,并于安陵驿(今为河北省吴桥县安陵镇)病逝的消息。

根据温寿文《温安家乘要录》记载,苏禄王病逝的确切时间是永乐十五年(农历丁酉年)9月30日(公历年10月22日)。对于苏禄王为何突患急症,而且很快病亡,目前所见史料,均未有详细记载。笔者不妨在此做个推测。

苏禄东王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又是本次访问的主导者。虽贵为国王,但一路奔波劳碌,来明廷后又天天应酬,可以想见他是最忙的一位。

另一方面,苏禄岛与中国大陆气候大不相同,温差很大,适值大陆仲秋,气温下降,苏禄东王本已疲劳的身体肯定是感染了风寒之症。

第三是水土不服,会加重病情。

第四就是很有可能染上了疟疾。古代医疗条件有限,恶性疟疾感染会使死亡率几乎达到%,且时间很短。苏禄使团离京乘船南下时,正值深秋,华北地区正是疟疾高发时节,水边尤甚。苏禄东王应该是过了沧州不久,便染上恶性疟疾。因为当时并无医治此病的良药,因而很快病逝。

那么既然是在安陵驿去世的,为何又安葬在了德州呢?

这个问题容易解答。

一是安陵驿当时只是隶属于德州(当时为安德县)的一个小驿站,而德州当时的水驿已颇有规模。德州水驿当时称为安德水驿,于明永乐九年修建。苏禄王北上时,就曾在此小住。苏禄王去世后,德州水驿也成为他的安厝之处。

二是明朝对苏禄东王的安葬之地很是讲究。苏禄东王去世后,朱棣专门派礼部郎中陈士启携带由他本人书写的悼文前往德州致祭,并按东王遗愿把东王以王礼安葬在德州,赐谥号为“恭定”。据说,为寻找苏禄东王安葬之所,陈士启以“泥土称重法”在安陵与德州之间寻找比重最重的土质,最后结果是,德州北营村土质最重,墓址最后便选在此处。

安葬东王后,陈士启回京复命,东王长子都马含根据朱棣皇帝的建议,跟随西王与峒王一起回国,并继承东王之位。东王的王妃葛木宁和东王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以及多名仆人留了下来,在东王墓旁搭建房舍,为东王守墓。

六年后(永乐二十一年),东王妃葛木宁被劝说回国省亲。但第二年,她又回到德州,继续为东王守墓直到去世。东王妃的女仆哈拉一林,后来成为东王次子温哈剌的妻子;东王次妃的女仆息剌安,后来成为安都鲁的妻子。以后,他们按照中国姓名的起名方式,分别以“温”“安”为姓,为后辈起名。

清朝入关后,沿袭明朝的做法,对苏禄王的后裔仍然给予特殊照顾,却拒绝他们入籍中国。直到雍正九年(年),雍正帝才允许他们入籍。

十分可惜的是,清朝末年与民国初年的两场大水,把苏禄王墓冲毁殆尽。年,日本军队又在此建筑碉堡,作为防线。天灾加人祸,迫使不少“温”“安”两姓的后裔远走他乡。目前,巴都葛叭哈喇的后代已经传至20多世,散居全国约0多人,其中北营村有户多人,仍然肩负着守陵的责任。

清代学者顾炎武曾作过一首《过苏禄王墓》:

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磾。世有国人供洒埽,每勤词客驻轮蹄。九河冰壮尨狐出,十二城荒白鹤栖。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

为了加强对墓地的保护,苏禄国东王墓自年起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又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前因战争或水灾而毁坏的地表建筑得以重建,并新建牌楼、地下排水工程和绿化带等设施。苏禄王墓正以全新面貌继续讲述着中菲友好的历史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jj/14298.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