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故乡的召唤


鸟类飞翔五千公里,穿越雷电风暴,却从不自我炫耀。——雅克·贝汉

如果你站在地球外,用远程红外热像仪去看每年一、二月份的国家,那么你一定会看到一大群红色的点,从主要的几个聚集地区分散到我国的四面八方,这其实是号称人类历史第九大奇迹的一次大规模迁徙——农民工返乡潮。每年春节来临之际,远在他乡的游子跨越山河大海只为回到自己的故乡,也许这恰恰证明了人类身上挥之不去的动物本性,因为这种故乡情结不仅仅存在于人类,自然界的很多动物也存在类似的大迁徙,其中有爬行类的玳瑁海龟,哺乳类的驯鹿,鱼类的大马哈鱼,无脊椎类的黑脉金斑蝶,还有我们最熟悉的候鸟。在全球一万多种鸟类里,将近种的鸟类都有迁徙的习惯,比起“留鸟”他们选择在每年秋叶飘零的时候,从他们的故乡飞到温暖的地带去越冬,等到明年春暖花开时又飞回自己的故乡。

?

他们大多数由北方的家乡飞去南方的温暖地带过冬,也有少数候鸟存在东西方向迁徙的习惯,他们有的飞跃一千多公里,也有的飞翔九万多公里,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北极燕鸥,他们从北部的格陵兰岛飞到南部的威德尔海,全程将近十万公里,而北极燕鸥的寿命在30岁左右,如果把他们一生中迁徙的距离全部加起来,那么可以绕地球七十多圈。

虽然,有些飞鸟在距离上略逊于北极燕鸥,但斑尾塍鹬在持续飞行能力上 首当其冲,他们是一种耐力极强的飞鸟,他们可以连续九天不吃不喝的飞翔。还有虽在距离和耐力上表现平平,但在高度上能够惊艳众鸟的斑头雁,可以在没有任何顺风的帮助,氧气极其稀薄的高空中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其 飞行高度可达到多米。当然,大部分候鸟都比较正常,他们歇歇停停的低空飞行,照样也能完成一年两次的大迁徙。

候鸟的这种行为非常的特别,当围绕他们的气候、日照、温度、食物等发生变化时,他们体内隐藏的物质会自动的启动关于迁徙的开关。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飞鸟的体内存在某种本能,这种本能引导他们完成一年两次的大迁徙,但科学家同时也发现他们这种行为可以通过训练习得。所以他们定时、定点、定线的迁徙行为,主要受到本能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等其他次要因素的约束。当候鸟身上的机关被开动后,他们就向着目的地展翅高飞,响应那个来自远方的无声召唤。途中他们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神奇的是他们不仅不会迷路,反而在夜间也能飞行自如,而茫茫大海、无边沙漠只是旅途上的过眼云烟。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候鸟也像信鸽一样通过磁场来分辨方向,而且他们还可以借助自己的眼睛和经验来分辨方向,甚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也可以成为他们旅途上的指南针。难怪乎那些温顺的飞鸟更喜欢在夜间飞行,比起白天肆无忌惮、自由翱翔的猛禽类飞鸟,他们在夜间的飞行能力也毫不逊色。

鸟类在迁徙途中的困难,不仅仅来自于生理和自然的考验,还有诸多非自然因素参杂其中,那些始终能够活下来的飞鸟实属不易。最近考古了一部纪录片——《迁徙的飞鸟》,这部纪录电影由已故法国 导演雅克?贝汉所拍摄,为了近距离的拍摄飞鸟的迁徙,他们驯养了一群大雁;为了囊括大多数的候鸟,他们去了世界的四十多个国家,前后总共花费四千多万$,花时四年多才有了这部成品。这部影片区别于常见的纪录片,它没有喋喋不休的旁白,也没有博物学家的身影,只有各种各样的飞鸟,在某种程度上它更像一部关于鸟的电影,讲述了“飞鸟与承诺”的故事。在影片当中我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看到了鸟类迁徙的部分片段,那些候鸟就像西天取经的五位师徒一样,在南来北往的旅途中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到达最终的越冬地或繁衍地。但不是每一个候鸟都能安全的到达终点,他们当中的少数候鸟在旅途中或是困在了铁笼里,或是陷进了工业污水的泥沼里,又或是全家都死于早已守株待兔的枪口下。当一只只披星戴月、日月兼程的飞鸟,在最接近目标的地方一只接一只坠落时,此刻坠下的不只有候鸟的尸体,还有人类的良心和道德。

可即便前路艰险重重,他们仍然奋勇向前,是什么样的东西在吸引着他们?如果没有一种东西在呼唤着他们,那么南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适合繁衍生息,可事实上这些诱鸟的条件并没能打动他们。

若要追究鸟类迁徙的原因,那么首先应该探究的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候鸟的 次大迁徙?对此,目前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大陆漂移说、逃避冰川说和食物危机说。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自南向北漂移时带走了这些鸟类,于是他们为了返回原来的故乡就有了 次迁徙。而逃避冰川说认为第四纪冰川自北向南的扩散,导致他们不得不向南转移,等到冰川消融之后他们又开始返回,如此就有了 次大迁徙。第三种说法认为他们的家乡本来在南方,可随着种群和种群间对食物的恶性竞争,迫使他们不得不向北方寻找更多的食物。

比起 、三种说法,我更相信第二种说法。

有人认为大陆漂移的时间早于鸟类出现的时间,那么由此来看 个不太可信。

对于第三种说法,虽然很有说服力但按照这样的逻辑却无法解释他们回乡的“冲动”,因为倘若他们是为了“食物”而离开家乡,那么他们同样也可以为了“食物”而不回故乡。

对迁徙的起因无法确断,也无法找到 的答案,那么我们继续探讨候鸟迁徙的原因。目前,对于候鸟迁徙的原因别人列了很多,大多是一些适应气候、繁衍后代之类的因素,但他们并没有用确凿的证据去证明这些理论的合理性。最近,我国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詹祥江领导的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等机构连续多年跟踪了北极地区游隼的迁徙路线,他们发现一个叫ADCY8的基因似乎承载着鸟类迁徙的记忆,使得他们回乡的动机成为一种本能。

?

但我更愿意相信《迁徙的飞鸟》里那个诗性的说法,“鸟类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鸟类回归家乡,因为那是他们的出生地,自他们来到这片土地的那刻起他们也许就与那片土地达成了一份永恒的承诺——无论日后走遍天涯海角,一颗回家的心始终不渝。

除了鸟类,鱼类当中的鲑鱼也是一个神奇的生物。

一般鱼类的迁徙动机,无外乎是食物或越冬,但马哈鱼是为了迎接死亡。他们出生在淡水河里,小时候他们随着河流游入大海,在大海里寻觅食物,慢慢茁壮成长。等到成年后,他们就会随着河流逆流而上,可洄游的路途危险重重,但他们无视河流的阻力,无畏棕熊的铁掌,蔑视人类的猎网,最终依然选择回到他们初生的地方。

他们在那片圣土上经过一次繁殖的狂欢之后,就留下一团团红色的鱼卵而安然离去。

?

所以也许我们能从马哈鱼的身上能找到一些关于候鸟迁徙的动机,即便这种发现不能为科学做出什么贡献,在结合候鸟迁徙的故事之后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关于人生的启示。

江南虽好是他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不管是候鸟还是马哈鱼,他们身上都有狐狸死时头朝洞穴不忘本的精神。

在他们 次感知身边的世界时,那些 次在身边出现的景物在他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虽然,当时他们对此并没有什么感觉,可当他们为了食物、避寒或其他因素离开自己的出生地时,他们在世界的另一端看到了比他们出生地食物更丰富,环境更适宜,气候更温和的一个新世界。

他们在那个温暖舒适的地方不断成长, 能够在没有亲人的陪伴下也可独当一面。

他们在那个舒适的世界,不知不觉的度完了寒冬。很快一个郁郁葱葱、五彩缤纷的世界出现在他们眼前,本不打算回家的他们,此时此刻被内心的某种声音所召唤,这无声的召唤也许唤醒了他们内心里关于故乡的记忆,又或是使他们想起了对故乡的那份承诺。

这种内心的冲动催动着他们展翅高飞,向着一个遥远的地方坚毅前行。

这种精神我可以理解为一种思乡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出我们初生的地方,去更广阔、更繁华的都市闯荡,但每年春天或等到垂暮之年时又会回到原来的那个地方,即便临死前没能回到故乡,也会希望死后的骨灰埋到那个最初的原点,如此我们才能在死后想象的世界里找到一丝安全感。也许,我们身边事物出现的顺序影响了我们对他们情感的厚度,那些出现在童年里的记忆,我们会格外的亲切,可能就是因为那些记忆出现在我们最美好的时光里,无意之间形成了我们对他们深深的依恋,而这种依恋不会因为之后的事物而改变,这也是为什么童年在我们的人生阶段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些在童年时拥有的甜美记忆可以治愈我们余后的一生,而那些在童年时留下的伤痕却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治愈。同理,那些飞鸟在幼小时虽有天敌侵袭,但他们至少不用愁吃,可以在父母的翅膀下安心的成长,等到成年之后那些美好的记忆可能激起了他们回家的冲动。虽然此时非彼时,但他们也许依然会相信那个地方是美好的,就像我们心中那个完美无瑕的“初恋”一样,他们对于远方的故乡也许也是这样的吧!故乡情结对于人类来讲,也可能像游隼一样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一个关于古老的记忆。

每一只候鸟需要跨越千山万水,克服千难万险才能来到你的身边,所以请珍爱任何一只与你邂逅的飞鸟。

注:本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作说明使用,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jt/11595.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