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制瓷业值得大书特书。宋代,名窑名瓷驰名中外,生产技术和产量都超过前代。五大名窑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发展水平。北宋一直与辽和西夏对峙,停停打打、打打停停。不管是停还是打,交流从未停止。北宋有那么好的制瓷业,辽和西夏也有。而且它们的瓷器有着明显的自己文化的特色。由于辽朝地域更为广阔、享国时间也更长,留下来的辽瓷更多。辽宁省博物馆有专门的辽瓷展厅。
南宋,宋高宗赵构终于能安顿下来后,北宋的繁华一直萦绕在他梦里。他和与那些同他一同南下的官僚,都还记得汴梁皇宫里那些精美的瓷器。官窑、哥窑很快复烧成功。宋代五代名窑中的官窑、哥窑以南宋生产的为多。
元代更是形成了以景德镇和龙泉两个制瓷中心、南北各窑厂百花齐放的生产格局。元青花异军突起,釉里红、枢府窑也是创烧品种。
青花,是用含氧化钴的矿物为原料,在陶瓷胚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经高温-度一次烧制而成。元青花的身世的确有点离奇,它似乎没有初创萌芽,一出现就是参天大树。
龙泉窑是我国制瓷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一个瓷窑,始于五代,终于清代,在南宋发展到顶峰。元代烧制出大量的大件器皿远销国外。明初龙泉窑仍保留着宋元风格,至中期以后逐渐衰落并消亡。对于青瓷而言,元代是最后一个高峰。
以景德镇为中心,龙泉窑、磁州窑等全国性和地方窑口的生产十分繁荣,极大地促进了瓷器海外贸易的扩展。
元代除了元青花、龙泉青瓷,还有磁州窑、吉州窑等很多窑口的多样产品。
元代制瓷业繁荣,而且审美风格至此发生根本转变,从宋代之前的单色釉的莹洁高雅意趣转向了华丽奔放的审美意趣。
现在去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的宋辽西夏金元部分,看看这个时期的瓷器,是否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繁荣。
宋汝窑洗。
国博有两件在展的汝窑。一件在古代中国的宋辽西夏金元部分,一件在陶瓷展厅。
汝窑烧造时间很短,留存下来的更少,在南宋就已经很难得了。用“寥若星辰、珍如拱璧”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汝窑被后世推为‘五大名窑’之首。前几年一个汝窑洗拍出了近3亿的价格,按当天的牌价,大约可以买一吨黄金!
15年故宫出版的一本关于汝窑的画册《汝瓷雅集》收录全世界各博物馆及已知个人藏家手中的汝窑90件。据说这几年又发现三件。“寥若星辰、珍如拱璧”啊!
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
宋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宋定窑白釉划花莲瓣纹碗。
宋磁州窑三色荷花瓷枕。
宋吉州窑玳瑁釉碗。
南宋官窑粉青釉三足炉。
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莱菔尊。
南宋官窑青釉贯耳瓶。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凸花葫芦瓶。
南宋哥窑鱼耳炉。
南宋龙泉窑青釉弦纹贯耳壶。
南海沉船“南海一号”上发现的部分瓷器。
辽瓷粗狂、热烈,不论在器型还是色彩上,都有游牧民族特色。
绿釉凤首瓶。
黄釉长颈瓶。
绿釉鸡冠壶。
三彩釉鸡冠壶。
三彩釉印花游鱼海棠式长盘。
玳瑁釉瓷枕。
三彩釉印牡丹纹盘。
褐釉鸡冠壶。
西夏,元代为前朝修史的时候,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偏偏没给西夏修史。中原的各种书籍对于西夏的记载也不多。这让这个在西北存在了一百多年的政权仿佛从未存在过。直到清代金石学家张澍发现西夏石碑、西夏王陵和黑水城被发现,西夏才被拉回到视野。
国家博物馆展出了两件西夏陶瓷,都是褐釉剔花的,不知道是偶然还是特色。
褐釉剔花扁壶。
褐釉剔刻牡丹纹经瓶。
“边远”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本来“没文化”,或许是因为迁都到更靠近中原的金中都,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染更“充分”,金后期的君主是很有文化的,比如金章宗写得一手好瘦金体。
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三件金代陶瓷,没有草原风格的色彩的浓烈,反而很素雅,而且是三件都很素。这可能就是金代瓷器的特点了。
带名款的金代陶瓷。
金代玉壶春瓶。
定窑白釉龙纹盘。
不能不提元青花,也不只元青花。
元釉里红人俑。
元枢府窑瓷盘。
元青花蕉叶纹觚。
元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
元钧窑天青釉桃形罐。
元钧窑镂空座四兽耳双螭耳瓶。
元龙泉窑青釉缠枝牡丹纹瓶。
元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罐。
推荐相关阅读:
国博里的宋代五大名窑
首博:从“大辽五京”展看辽代陶瓷
国博:唐代陶瓷知多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ly/1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