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江念念盛亦琛阅读江念念盛亦琛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一本小编也在读的小说分享给大家!

我问学生:我们已经通过之前的课前预习和串讲,明确了重点字词和情节脉络。现在,我要问大家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是什么导致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学生说:是封建制度导致的。

我问:这个答案,你们觉得有问题吗?

学生诧异地抬头:有问题吗?

我说:当然不能算错。但如果答案就这么简单,那我刚才为什么会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各抒已见,答案不止一种,言之成理即可……

我说:对。

学生绷不住了,说:老师,可是参考资料上就说导致悲剧的原因是封建制度啊!

我说:你们果然偷偷看参考书了,说好的独立思考呢?

学生说:这……可是,一般这种问题的答案不都会说是封建制度吗?

我说:我相信刚才那么多异口同声回答封建制度的同学,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翻资料的。我们之所以不由自主就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是因为在近十年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古代背景的悲剧故事归因为封建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就比如说《红楼梦》,很多官方的说法,都是说它表达了反封建的主题思想,当然这么说也不能算错,但如果真的简单地把红楼梦的主题归纳为反封建,那就太狭隘了。

学生若有所思。

我接着说:就算是现成的答案,也应当思考它的内在逻辑。假如我们把导致爱情悲剧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地归纳为封建制度,那我们一旦细想,就会发现它的问题。封建制度在古代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但并不是每个发生在古代的爱情故事,都以悲剧收场。所以,除了封建制度这个答案之外,我们可以再想想,还有哪些原因?

如果一时想不到,也可以把这个答案进行细化,因为封建制度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它不仅仅有制度,还包括礼法、伦理、社会秩序的规则。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到底是封建制度里的哪些具体因素,导致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呢?

学生说:是焦仲卿的人物性格导致的。

我说:能具体说说吗?

学生说:我感觉,焦仲卿就是个妈宝男,他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他妈说让他休妻他就休妻,让他娶他不喜欢的人,他也不敢反抗。是他自己娶媳妇,又不是他妈娶媳妇,他要是坚持和刘兰芝在一起,他妈能怎么样?

另一个学生说:你以为是现在吗?那是古代,哪有婚姻自由这一说。古代都讲究孝道,他肯定得无条件服从他妈妈的安排啊。

我说:说的很好。大家考虑到了古代的背景和大背景下的价值观念,那么,这些属于我们刚刚说的封建制度里的哪一条?

学生说:封建孝道,百善孝为先,父母对子女有绝对的权威性……属于封建家长制?

我说:对。

又有学生说:不对。

我说:很高兴听到了不同的声音。那你来说说?

学生说:那,刘兰芝回家以后本来是不想再嫁人的,她妈妈也表示尊重她的选择。但她哥哥却强烈反对,逼着她改嫁,她妈妈最后也拗不过她哥哥……如果要说封建家长制,刘兰芝的妈妈不也是封建家长吗?为什么刘兰芝的哥哥就可以违抗母亲,焦仲卿就不能呢?

我说:非常好。这个同学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两者的不同。大家对此怎么看?

学生说:因为……家庭结构不一样?刘兰芝的父亲死了,他哥哥就是一家之主了,古代女子不是也得讲夫死从子吗?

我说:确实,夫死从子是三从之一,它当然也属于封建制度的一部分。但,我们回到这两个家庭的结构本身看,到底有没有不同呢?

学生说:……没有。

我说:依据呢?

学生说:因为在前面,刘兰芝辞别的时候说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咱们上节课讲过了,公姥是一个偏义复词,偏姥,意思是婆婆。而且刘兰芝也只和婆婆、小姑告别了,并没有和公公告别,这应该能说明刘兰芝是没有公公的,所以焦仲卿的母亲和刘兰芝的母亲一样,都是守寡,而且都有一儿一女,刘兰芝有个哥哥,焦仲卿有个妹妹,啊,两者都是母亲+兄妹的家庭结构。

我说:说得真好。这就是我们之前多次强调的,研读文本一定要细致,还要带着自己的思考,这个同学的发现就是我们读文本的最好示例哦。那大家再想想,既然刘家和焦家的家庭结构是一致的,为什么两个儿子会出现这种截然相反的区别呢?

学生说:那就是人物性格了。刘兰芝的哥哥脾气不好,文中有说,刘兰芝的话:『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父兄也是偏义复词,指哥哥,她哥哥脾气暴躁如雷,但是焦仲卿脾气就很好,全文都没见他发过脾气,只会哭,妥妥的软蛋。

我说:其实我们现在也能看到,一个家庭内部如果有强势的,就有弱势的,有习惯安排别人的,就有习惯被别人安排的。焦仲卿家里谁的脾气不好呢?

学生说:焦仲卿的母亲。

我说:找找文本依据?

我说:对。那么这个问题很明确了,我们大致可以把悲剧归因为两点:一是人物性格,焦仲卿的个性带着一定的软弱性,面对强势的母亲,不自觉地就选择了屈从;

二是封建家长制的弊端,它让软弱的儿子不敢违抗所谓的孝道,也让暴躁的儿子以女子需要三从四德为理由,冠冕堂皇地成为一家之主,凌驾于母亲和妹妹之上。

我接着问:焦仲卿和刘兰芝明明很相爱,那焦仲卿的母亲,为什么一定要他休妻,另娶他人?为什么会有一个母亲,见不得自己的儿子过得好呢?

学生说:不知道,心理变态?

我说:呃,心理变态在文中有依据吗?

学生说:……没有。但是现在不是有个词叫恋子情结吗?

学生说:好吧。焦仲卿的母亲想要他娶秦罗敷,秦罗敷不也是个大美女吗?所以她肯定不是见不得儿子过的好,她只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女子给儿子娶过来而已。

我说:说得很好。焦仲卿的母亲心中最理想的儿媳妇,是秦罗敷那样的。诗中对秦罗敷的描写,是可怜体无比、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可见秦罗敷最大的特点是美貌可爱,当然也有贤。

学生说:嗯……是因为她没有生儿子吗?

我说:这也是参考资料上的答案吧?我一直不是很认同,我们只能说,这不失为一种猜测,但这种猜测在诗歌里并没有直接的依据。很多解读,都拿七出之一的无子作为焦母一定要儿子休妻的理由,其实归根到底,都是不肯好好读文本就直接下了结论。

无子这个理由在本质上和你们刚才说的恋子情节是一样的,都只是有可能,但没有依据。

我接着说:如果我们想找到依据,就必须……

学生说:立足文本。

我说:对。所以,需要从诗歌的哪个地方找原因?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哈,要看焦仲卿的母亲要求儿子休妻时说了什么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这句话,其实至少包含了三个信息——

学生说:可是,我觉得刘兰芝很有礼节啊,她是被婆婆赶走的,走的时候还去给婆婆行礼,嘱咐婆婆保重身体,这怎么能算没有礼节呢?

我说:我的理解是:当焦仲卿的母亲说出『此妇无礼节』时,紧接着的那一句话,就阐释了何为她眼中的『无礼节』,也就是:『举动自专由』。

换句话说,刘兰芝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子。

她不是那种事事都等着别人来安排的封建传统顺从的淑女,她不是空空如也的美丽皮囊,她的灵魂里,有想要自主决定自己该如何生活的强烈意愿,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认同的需求,她不能接受长期活在婆婆的不满和反感之下,不愿意继续这种耻辱的生活。

所以,即便她深爱着焦仲卿,也主动说出了『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在她看来,既然你母亲不喜欢我,你又不能经常在家陪伴我,现在的状态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我们还是分开比较好。

这就是为什么焦仲卿的母亲说她『举动自专由』,因为在古代,一个美丽贤惠的淑女是不应该有灵魂有想法的,无论生活际遇如何,她们都应该像水一样柔顺地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我们看到了焦母反感她的理由,也一定要看到,这恰恰是刘兰芝这个人物形象最闪光的地方。

刘兰芝这个人物形象在古代诗歌中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极强的自尊心,对自我价值认同感有很高的需求,同时她又美丽、勤劳、多才多艺、知书达理。

这些和现代女性意识非常接近的灵魂深处的点点微光,在焦母看来就像眼中钉一样无法容忍。

焦母想要的,是一个空有美丽皮囊,灵魂空洞,行为顺从,就像秦罗敷那样的儿媳妇。

学生说:那,我好像明白为什么她走的时候要好好打扮了,就像现在的姑娘化了漂亮的妆,去和前男友吃最后一顿饭。对不对?

我说:对,也不对。女孩子想让男友记住自己最漂亮的模样,也是想给这段感情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许还存了一点点想让男友后悔的小心思。

你举的例子,更像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仪式感』。但我们如果把刘兰芝和婆母小姑辞别的情景简单理解为追求『仪式感』,好像就又少了什么。

我们能在诗中看到,她凌晨天不亮就起床了,梳妆打扮时,每一件首饰,每一件衣服都要反复地试过四五遍才满意。

我们能够透过千年之前的诗句,看见那个清晨严妆之后的刘兰芝。看到她脚下的丝鞋、她头上闪着光的玳瑁发饰、她系着流光白绸带的纤纤细腰、她耳边悬着的明月珠耳珰,还有她的天生丽质,细嫩如葱的手指、像含着朱丹的红唇……最美的是,这幅图画还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我们好似还能看到她轻轻地小步行走的美妙姿态,可谓举世无双。

我常常都觉得,这一段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刘兰芝,从头到脚都闪着明亮温柔的光。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绽放出的温柔强大的光芒。她这样的打扮,就是为了在退场的那一刻,也要光芒万丈。

所以我们能看到刘兰芝上堂拜别婆婆,无论是姿态还是言语,都得体合宜,不卑不亢。她承受了那么多的委屈,并没有口吐怨言。

她知道自己就要走了,面前这个处处为难自己的婆母,终究是长辈,终究朝夕相处了那么多年,终究是自己最爱的人的母亲。

她不是没有委屈,她只是咽下去了,因为她的教养和她的善良都告诉她,最后一刻,她不能失了礼节,不能失了分寸。

这,正是她对自己有着极高要求的体现,是她拥有一颗敏锐、善良、高贵,自尊的心灵的体现。

而焦母看见她,『怒不止』。

为什么明明成功赶走了刘兰芝,焦母还要发怒?

我们当然可以说:因为她心里对刘兰芝的怨气太深。但,刘兰芝已经要走了,最后的时刻,她最后连一副慈祥长辈的面孔,也不愿意摆出来了。

其实,焦母无法回避刘兰芝容貌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理的客观事实。这些外在的因素,非常符合焦母选媳妇的标准,我们也可以合理揣测:这大概也是最初她为儿子择定了刘兰芝的理由。

我想,焦母可能不明白什么叫做『独立的人格』,但同样作为女人的敏锐,让她能够在长久的日常相处中,嗅到了刘兰芝和其他女人,和她自己身上这一点不同的味道。

所以她看到刘兰芝精心严妆,不卑不亢,进退知礼的时候,她再次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她隐隐约约明白,这种精心严妆的退场,这种不卑不亢的告别,正是她深深厌憎着的儿媳身上那种绝不服输的刚强劲头的体现。

她可以赶走她,但不能打败她,也不能把她从儿子心里除去。

但她可以控制她儿子。

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焦仲卿以死相逼的时候,焦母仍然不肯退让。

她是宁可儿子死,也不想让儿子得到幸福吗?

不是的。

是她的价值观和潜意识都在告诉她:儿子和这样一个女人在一起,绝不可以。她决不允许。

她听到儿子竟然为了这样一个女人生了赴死的念头,她流了泪。这泪水里,有几分是心疼儿子,几分是伤心生气失望呢?

她说,你是做官的人,怎么能为一个妇人去死。

她说,我可以给你找更漂亮,更配得上你的女人。

自始至终,她都不关心儿子的心灵,不关心儿子是否幸福。因为在她看来,自己的儿子是最优秀的,可以配得上天下任何好女子。到了此时,她还在试图通过讲道理来挽回儿子。她的局限性使她意识不到真心的可贵,她更不懂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心灵需求。可能在她看来,真心,是最不重要的东西了。

我说:我想问大家最后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焦仲卿的死,能让焦母幡然醒悟吗?

学生沉默了一小会。

有学生说:能。

我问:为什么?

学生说:因为结尾她还是同意儿子和刘兰芝葬在一起了。

我说:嗯。那作者重点想表达的是焦母的悔悟吗?

学生说:不是。

我问:那是什么?

学生说:嗯,重点想说的,应该是这几句: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是想说,他们活着的时候没能在一起白头偕老,死了之后能化成鸳鸯长相厮守吧。

我说:是的。那我们就可以说这首诗的主题是——

学生说:赞扬真挚的爱情?

我说:这是其中一个角度。赞扬、痛惜、批判、同情……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因为最优秀的作品,它的主题和意蕴一定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因此,也能够长久地引起我们的共鸣。

话说回来,大家觉得这个结局,有没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你听过类似的故事吗?

学生说:……梁祝吗?化蝶?

我说:对!共同点也就出来了。《梁祝》和《孔雀东南飞》一样都是悲剧,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很喜欢给悲剧加上一抹亮色,来宽慰读者的心灵。也可以视作是中国人骨子里对大团圆结局有一种偏好,这是审美趣味的问题,我们就不展开说了。

但是,我们既然知道这些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那,焦母同意二人合葬,就是为下面的化为鸳鸯做情节上的铺垫。所以,焦母究竟有没有真心悔悟,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尽管自由地理解。

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在现实里仍然有很多很多的不会悔悟的焦母。这一类人的惯性思维,便是把生活中的所有不幸,统统归咎于别人。因为,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拥有反省意识,实在是一件太过困难的事情。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刘兰芝如此优秀,又如此不幸,因此她的美丽,她的温柔,她的刚强,她的光彩,她的决绝,就能够深刻地刻在我们的心上。悲剧之所以为悲剧,也因为我们常常有深刻的无能为力。回头看看,她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她所处的当下,能做出的最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当然,我们不能赞美殉情,但我们能抱着深深的同情,去理解她的处境。

我们这一生,也会遇到很多委屈,很多无能为力,很多在当时觉得伤心难过的困境。但我希望大家牢牢记得我们讲过的刘兰芝拜别婆母的那一幕,记得一个自尊心和自我意识极强的女子在深重的委屈和依恋之下做出的选择:就算在退场的那一刻,也要光芒万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ly/12661.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