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被称为汉衣冠、汉装、华服,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两千多年间。以“从华夏到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汉礼仪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和配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汉服是华夏、汉民族的文化象征。汉朝初期的冠服制度基本承袭了秦制。汉朝服饰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决定改正朔,易服色,表示受命于天,才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永平二年正月祀光武帝明堂位时,汉明帝和公卿诸侯首次穿着冕冠衣裳举行祭礼。这是儒家衣冠制度在中国得以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汉明帝的祭服、朝服制度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等序,它的重点在冠冕,朝服采用深衣制。汉代服饰分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衣服的颜色也有规定,蓝色偏暖的青紫为贵族的服色。青绿为民间常服,而青、绿色在视觉上有平和之感,后世一直被定作平民的服色。所以后世丫鬟一般多穿穿青绿色。
02
汉朝民间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有许多。基本分类为,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类型。基本特点为,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
03
在后来的各个由汉民族统治的朝代里均以着汉衣冠继承周宗汉法为国家大事,《周易·系辞下》中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的意思就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天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朝、宋朝、明朝,汉服的样式在不断的更新和演变,但始终不变的是汉服所代表的华夏、汉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礼仪体制。汉服运动在清朝灭亡后的一段时期就有过,但更多的是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围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自年汉服复兴运动开始,能工巧匠们严格遵照古人遗留下来的汉服来仿制、革新一批“现代化”的汉服。作为华夏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运动由最开始的很少一部分群体发展到很大一部分群体都在共同努力。社会各界,不管是医生、老师、公务员、学生群体、还是商人,都有喜爱汉服的“同袍”(现特指汉服活动参与者),存我国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等地。汉服已经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奇装异服”,而是在汉服同袍的努力下,了解到了这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很少再有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同袍们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ly/5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