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古今窑器之冠的「柴窑」,历史上伴随着种种记载与传说,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吟颂的:“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时至今日还为人所津津乐道。乾隆皇帝自然也不能免俗,养心殿就曾摆放着他收藏的两件……“柴窑”!!
查乾隆皇帝为陶瓷所作近两百首御题诗中,以咏颂柴窑为题的共有四首,其中两首是这样写的:
一《詠柴窯椀》:
乾隆丙戌(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
「色如海玳瑁,青異八牋遺(自註:遵生八牋論柴窯青如天),土性承足在(自註:亦出八牋,云曹仲明則曰柴窯足多黃土),銅非箝口爲(自註:舊瓷多有以銅箝口者此獨無),千年火氣應,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龍艘落葉斯。」
二《詠柴窯椀》:
乾隆丁未(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
「冾自柴周遂號柴,冠乎窯器獨稱佳,鏡明紙薄見誠罕,足土口銅藏尚皆,內府數枚分甲乙(自註:《夷門廣牘》載柴窯世傳周世宗時所燒,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又《博物要覽》論柴窯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爲諸窯之冠,今內府所藏柴窯椀共七八枚,分第甲乙,然色皆黑無青者,亦見記載之難信也),夷門廣牘類邊涯,都爲黑色無青色,記載誰真實事諧。」
读这两篇乾隆爷对自己所藏柴窑器物的亲笔描述,他本人显然对《遵生八牋》及《博物要覽》等当世知名骨董指南提出质疑,经过一番实物与文献的比对,得出所谓“亦見記載之難信也”的结论。那么大家看后是什么感觉?色如玳瑁?土黄足?胎薄釉亮?釉若黑色无青色?落叶纹?这分明不就是在说吉州窑的木叶盏吗?
陈放于养心殿内的南宋吉州窑木叶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故-瓷-(吕三三八)
那么这几只内府所藏,且被乾隆钦定为“柴窑”的吉州木叶盏现在又在何处呢?检台北故宮器物典藏资料系统可知,故宫收藏的清宮旧藏吉州窑木叶盏共有五只,编号分別为故-瓷-(千字文号不详)、故-瓷-(千字文号不详)、故-瓷-(千字文号不详)、故-瓷-(吕一五四九之2)、故-瓷-(吕三三八),后两件吕字号盏原陈放于紫禁城养心殿[1]。
《故宮物品點查報告》中关于养心殿内“吕三三八”号南宋吉州窑木叶盏为“柴窑”的记载
查民国十三年()清逊帝溥仪撤出紫禁城后,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紫禁城刊印的《故宮物品點查報告》一书记录得知,其中一条为「銅鑲口黑色宋瓷撇口碗兩個(與景陽宮所見柴窯同帶木架)」,附记直言与景阳宫见到的“柴窑”一样,且自带木架,想来当年这几件木叶盏应有乾隆旧签,才会被清点人员登记为柴窑。
陈放于养心殿内的南宋吉州窑木叶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故-瓷-(吕一五四九之2)
南宋吉州窑木叶盏故-瓷-(千字文号不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吉州窑黑釉描银木叶盏故-瓷-(千字文号不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吉州窑木叶盏故-瓷-(千字文号不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故宮物品點查報告》中关于景阳宫内“律一六三之25”号为“无款柴窑铜镶口铙碗”的记录
再查景阳宫点查报告,在律字号一六三楠木架上,第25号中有「無款柴窑銅鑲口鐃碗一件」[2],与之记载对应的是台北故宮藏定窑黑釉撇口盏,此盏釉色光亮如漆,足露胎土细腻,口部包裝嵌铜口,曾参加年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当年定名为“宋建阳窑乌金釉盏”并注“無款柴窑銅鑲口鐃碗”,亦符合乾隆皇帝御诗中对柴窑的描述。
宋金定窑黑釉撇口盏故-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此真相大白,清代内府所藏的定窑黑釉盏与吉州黑釉俱成为乾隆皇帝眼中的柴窑。。。难怪民国人会误以为吉州窑有仿制柴窑产品,都是当年参观故宫不求甚解惹出的开枪命案。
《故宮物品點查報告》中关于景阳宫内溥仪要走“柴窑”碗并留下空屉的记载
按:
此档“律一四七”楠木架上第18号为一“空屉”,附注“屉内原有紫窯三件,宣统十年十月初四日上要去”,此处“紫窯”应为“柴窯”之误。
1.“吕”字编号为民国时清室善后委员会为养心殿内典藏文物所作的登记代码,《故宮物品點查報告》一九二〇年,第三编第四册p24.
2.“律”字编号为民国时清室善后委员会为景阳宫内典藏文物所作的登记代码,《故宮物品點查報告》一九二〇年,第二编第五册p32.
编辑:泓ART-黄松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ly/6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