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人才辈出,皇恩备至详解华林书院的鼎盛荣


华林书院的鼎盛荣光

樊明芳自奉新县城向西驱车25公里,便到达了华林山,一块四周由九座小山包围着的旷达百亩的平坦之地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里就是被堪舆家称为“九龙聚会”之地,也称为“冲霄凤形”之地,这里就是华林胡氏祖居所在地。在祖居地的正东边山下,有一块宽广达数亩的平坦之地,地面上仍存留着三开的石门槛、石门枕、天井、石碾盘、柱础、洗砚池、仲尧公祖座、古杉等遗迹,这里就是北宋时期声达皇宫的古华林书院所在地。华林书院的前身是由胡清献于唐僖宗中和元年()创办的胡氏家族私塾。南唐时,其孙胡珰发展成华林学舍。自南唐一世祖胡开始,到五代时的胡仲尧兄弟止,华林胡氏已经是一个“五世同居,八百共爨”的大家族。为解决家族子弟读书问题,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胡珰之曾孙胡仲尧、胡仲容兄弟二人又将其扩建为一所家族化的华林书院。华林书院是北宋时期一所震惊文坛、闻名全国的书院。北宋时期西昆诗派创始人、文学家杨亿在撰写的一篇书院记中写道:当时有两大书院“力敌以势均,复争驰而并骛”于江东,这两大书院,一个是浔阳德安陈氏的东佳书堂,另一个是豫章华林胡氏的华林书院。北宋时官至散骑常侍的文学家徐铉在《华林胡氏书院记》中说:“岂直豫章之间气概,以占皇宋之文运矣!”说华林书院不但代表了江西的水平,而且大有左右大宋皇朝文运盛衰的气势,其影响之大,声誉之高于此可见一斑。(1)书院的位置华林书院坐落于风光旖旎的华林山上。宋绍定元年(),奉新邑尉汤淳《重修华林书院记》云:“由浮云山麓蜿蜒而下结为华林,是为胡公仲尧旌表门闾之旧地,南垣磊落而上,背黄山,面凤凰石,俯临墨池,平眺砚峰,则书堂之遗址存焉。”这段文字比较准确地标明了华林胡氏故居和华林书院遗址的地理位置。明崇祯年间《续修华林书院记》云:“予祖仲尧公览玄秀之胜,构堂立塾,创华林书院,其地即为胡氏故居。”这段文字再次表明:胡氏故居和华林书院是在同一个地方。(2)书院的环境华林书院的环境如何?《附尧公支下清浮云租产记》有中云:“青山拥翠,何减桃源之墟;绿草喷香,进入佳人之梦。佳景迥异,雅致不常。”这样说也过于抽象了。其实,华林书院的的环境可从大环境和小环境两方面来看。从大处看,自古名山多与僧道结缘,华林山很早以前就是一座道教名山。同治版《奉新县志》载:“华林山在县治西南五十里,高八十丈,周回五十里,半属高安。三峰秀拔,土人常伺云气卷舒以验晴雨。《寰宇记》曰:‘昔浮邱公隐居之所,今南峰号为浮邱岭,吴猛于此立坛,基址犹存’。”乾隆版《南昌府志》载:“浮云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周回二十里。上常有紫云如盖,土人以占晴雨,辄应。其山腰有李八百石洞,南有浮云宫、投龙洞,西有丫口石,宫前有剑池、丹井、会仙桥诸胜。”“玄秀峰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华林山之东南,奇秀耸立。相传王母第九子玄秀真人筑坛于此,以祭灵仙。稍下一阜为仙姑坛。”浮丘公是黄帝时的仙人,李八百是夏朝前的隐士,仙姑李明香是李八百的妹妹,吴猛是晋代时的道士,罗、武二仙是隋代的高人,张惠感是唐代的道士。这么多的仙道乐居之所,风光自然不俗。当年的胡仲尧、胡仲容兄弟真有眼光,“乃即华林之阳,独开玄秀之墅,祖孙一德,洙泗同风,传经者已数代,肄业者常千人。神存昭旷之原,目寓清虚之境,青山拥翠,绿树浮青,飞瀑散读书之声,虚亭动人文之色。何夸二酉之藏,富在穴中;不数三花之盛,秘之石室也。”(徐铉《华林书院记》)选择风景这么美丽的地方创办书院,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读书,言行为之感染,心灵为之净化,办学成果当然会十分显著了。从小处看,书院的创办者除了充分利用这些天然条件外,还十分讲究书院环境的绿化美化。徐弦《洪州华林山胡氏书堂记》载:“于是列植松竹,间以葩华。涌泉清池环流于其间,虚亭菌阁鼎峙于其上。处者无斁,游者忘归,兰亭、石室不能加也。”这里松青竹翠,泉涌池清,亭台楼阁鼎峙其中,四时花卉杂缀其间,这是一个多么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啊!难怪人们要“处者无斁,游者忘归”了。书院当年的景致已无从再现,我们只能从保留下来的诗文中去想像领略了。陈尧叟诗说这里“旌阙书亭焕水乡,四时烟景似沧浪”,宋湜诗说这里“四时花木绕书台”,张孝隆诗说这里“四季闲花扑鼻香”。阳春三月,这里“清香袭坐药畦春”(钱若水诗),“绿罗丛中著朱衣”(胡用庄诗),“阶下芝兰增挺秀,门前桃李旧成行”(梁灏诗);盛夏季节,这里“夜蝉穿户牖,晴瀑泻岩涯”(杨亿诗),“讲易高堂绕芰荷”(孙何诗),“芙蓉洞口荔枝阶”(苏轼诗);深秋时分,这里“碧草暮凉浮菡萏,纱窗秋静漏蟾蜍”(晏殊诗),“八方亭外五株桂,岁岁秋风一度开”(苏轼诗);隆冬季节,这里“玉浆寒色连纱砌”(陈尧叟诗),“池塘怪石间松筠”(钱若水诗),“竹翠松寒笼药圃,水清山秀绕书堂”(冯起诗)。在这些文人墨客的笔下,华林书院简直成了 仙境了。(3)书院的建筑华林书院位于祖居正堂东边的山下,其建筑是一组横亘成片的建筑群。据《甘竹胡氏十修族谱》中的绘制的《华林书院位置图》和《华林书院建筑分布图》所标示的内容和族谱所载宋代名公巨卿在华林书院题咏中所描述的景观,可知书院建筑情况大致如下:书院主体为挑檐式古建筑,书院正堂一进三栋,左右各二栋,共七栋。除主体建筑外,还有旌表义门、书亭、水阁、山斋、草堂、仓廪、庖厨、客馆、曲槛、御书楼、义门台、月山别墅、召神台、万年宫、会仙桥等一组建筑群。左边山头为升仙岭、浮云观,山下有会仙桥、御书楼等建筑,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书院门前有一对气势峥嵘的华表,亭亭玉立,辉映门闾;旁边有“九龙剑池”,因士子常在池中洗涤笔砚,致池水变黑,亦名“墨池”。另外还有一口养鱼池,与墨池相对,池水碧波晶滢,登高望远,仿佛是华林山这条巨龙的一对眼睛。万年宫牌坊前雄踞一对石狮,栩栩如生,给书院增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的气氛。书院门上镶嵌着一块巨匾,横书“华林书院”四字,两边有联云:“前川栽成君子竹;联桥挺出大夫松。”旌表义门上有一副对联云:“壮侯有子六十人,安定门风开泰始;侍御同居八百口,华林事业振雍熙。”书院内建有观园,巧置假山池沼,遍植奇花异卉。书院门外辟有广场,天天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晏殊有诗“门巷应多长者车”以记其实,钱若水有诗“门巷偏多车马尘”以叙其盛。关于书院建筑内部分布情况,《甘竹胡氏十修族谱》中有一段文字记载得十分具体:“始居浮云书院,家置租税五十余石,聚爨五百余口,第宅阀阅,迢遥半市,东男膳堂,西女膳堂,一日三膳,苍头击鼓,膳者咸集,莫敢混乱。正厅前茶厅,茶厅前小厅,小厅前书院,书院前凉亭、水阁,凉亭、水阁前客厅,客厅前内竖门,竖门前鼓门,鼓门前三重之元门,元门前石梁,石梁前勾曲门,勾曲门前糟门。每宾客至,以鼓而报内堂,方出迎宾也。”(4)书院的成果华林书院经过胡仲尧兄弟及其子孙们的辛勤努力,通过北宋王朝的多次旌表,经过名公巨卿的大力扶植,经过学者名流的精心浇灌,规模越办越大,徐铉说:“传经者已数代,肄业者常千人。”学者洗墨于稻田致呈黑稻之详,可见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华林书院是一所家族化的书院,但它却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和胸襟,“广延墨客收经籍”,“别种梧桐养凤凰”,吸收了大量的游学文士,供他们食宿,给他们资助。据《天下一统志》载:“四方之士来此游学者常数百人。”真是名士若鲫,胜友如云,远客千里而来,主人倒屣相迎。于是大设厨廪,招待上宾。吃得好:“弹铗宾朋总食鱼”;待遇高:“玳瑁珠履延豪士”。人才的引进给华林书院增添了活力,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位曾经游历过华林书院的洪州知府说:“记得浮云深处景,松岩立长栋梁材。”科名联翩的华林胡氏子弟果然不负先祖厚望,发奋读书,立志成才,两次受到宋朝皇帝的嘉奖。宋太宗雍熙二年()八月初二日,宋太宗敕旌表华林胡氏义门义学。敕曰:“非孝义,不足以敦本;非教化,不足以维风。今据内翰王钦若奏称:‘豫章胡仲尧,一门孝友,百忍传家,筑室聚书,招贤纳士。青青子衿,弦诵之声勿辍;济济多士,茂异之才迭兴。修齐既竭,风俗可移。’克称朕心,宠宜尔下。理当旌以义门典宜,恩以敕建浩猷。颁下钦哉,无斁速奉诏行!”宋太宗端拱二年(),胡克顺、胡用之叔侄二人同登陈尧叟榜进士第,震惊朝野。有名士贺之以诗云:秋闱共听鹿鸣歌,春榜同登进士科。四海二雄今绝少,一门双第古无多。蛟龙并起青云表,鸾凤联飞碧海阿。想得严亲知此地,也应含笑沐恩波。宋太宗淳化五年(),胡仲容奉长兄胡仲尧之命“诣阙贺寿宁节,献华封之祝,寓言国事召对,语多晓畅大体,上深嘉之,敕授秘书省校书郎,面赐袍笏、御书百卷、御札行书二卷、白金祭器二百,以光私第。时在朝公卿大臣嘉其行谊,作诗赞美者七十二人,以华其归。”从此以后,华林“义门”“义学”名扬天下。在胡克顺、胡用之叔侄二人同榜高中进士后的十一年,即宋真宗咸平三年(),华林胡氏又创奇迹:胡仲雅长子胡用庄又登陈尧咨榜进士第,且高中第三名探花。景德二年(),胡仲华的儿子胡用时、胡仲尧的次子胡顺之、胡仲容的长子胡用礼兄弟三人同登李迪榜进士第,一时朝野传为佳话。宋真宗亲笔作诗赞道:黄河曾见几番清,罕见 有此荣。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文星昨夜朝金阙,瑞气今朝拥朕庭。最喜状元并榜眼,探花俱是弟和兄。赞诗中“迎五马”指的是胡用庄、胡用时、胡顺之、胡用礼四人加上状元陈尧咨;陈、胡二姓同源,宋真宗将他们视为兄弟也没错;尾联中所说的状元是陈尧咨,探花是胡用庄,但榜眼不知指的是谁。这些高中的胡氏子孙,多数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成为刺史、尚书、宰相的也不乏其人。故宋真宗又作诗赞道:忠烈膺天宠,褒封胜景居。文章华上国,孝义表门闾。世沐唐虞化,家传邹鲁规。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有闻,朕今止见胡。这是赞扬褒奖华林胡氏文章、孝义、家风,赞扬华林胡氏人才之盛、影响之大。除了华林胡氏子孙外,官至宰相的王钦若等都是华林书院学生,不出十年,均参大政。宋孝宗曾作诗赞华林胡氏云:朕笔亲题灿锦霞,满封官职遍天涯。名垂万古应难朽,庆衍千秋宰相家。华林胡氏发展到此时,可谓是恩宠备至,无与伦比。是因为创办书院,才使华林胡氏“簪缨累叶”;是因为创办书院,才使华林胡氏登峰造极!这正好应验了地理学家司马头陀在为耿氏夫人选择墓地时说过的一句话:“子孙后代多仁义,久年方知读书贵。”序言:近三千字!赤岸镇党委书记这样说赤岸...

篇:感怀一代名将,他曾驰骋奉新葬于赤田,留下千古佳话,千年绝景!

第二篇:奉新曾有个新吴洞主,筑五步城,转战南北成就一代霸主,后封余侯...

未完待续

...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其中部分图片无法和版权者取得联系,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并表示歉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ly/8480.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