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玳瑁 > 玳瑁的天敌 > 第14期掌心探索抓住核心素养读懂用好
当前位置: 玳瑁 > 玳瑁的天敌 > 第14期掌心探索抓住核心素养读懂用好
人教社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推出,无疑是中学语文界的一件大事。荆州作为全国试教点之一,有幸参与了前期的试教与主题研讨工作。拿到新版教材, 感觉是幅面大气、版式活泼、色调清新、字体清秀、插图精致,这都只是初步的感觉,本质的变化还是在内容上,教材编写者从善如流,很好地吸纳了这些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成果,通过继承与创新、整合与穿插、勾连与拓展,更加注重学生角度,更加注重学法指导,更加注重读写结合。当然,再好的教材,如果不能读懂编者的意图,不能找准教学的角度,那么,好的教材也是要大打折扣的。通过半年的试教,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读懂教材、用好教材,扎扎实实做好教材的二次开发,是语文教学成功的根本保障。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厘清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和语文课的核心任务。夏丏尊、叶圣陶先生说过:“中学里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能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①就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钱梦龙先生也早有论述:“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一言以蔽之曰: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②我们认为,“学会读书,学会作文”既是语文学科必须达成的核心能力目标,也是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的核心素养。部编教材紧紧抓住这两个核心要务,按主题组元,从语文的具体现象出发,以阅读与写作的操作流程和逻辑顺序编排,双线交织,整体推进,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引领性。在试教中,我们也紧紧围绕这两个核心素养,读懂教材,开掘资源,形成每个老师自己的语文教材。
一、在继承与创新中,找准“学会读书”的角度。
重视阅读是文选教材的特点,新教材在继承这一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作出了很多新的尝试。
,新教材仍然采用文选式,但是选文更加注重学生角度。如七年级上册新增篇目《窃读记》《动物笑谈》都极富有儿童情趣,《植树的牧羊人》《穿井得一人》《诫子书》都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并能带给学生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启迪,在试教中都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新教材仍然采用主题组元,但主题编排更加集中合理。如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分别是亲近自然、体味亲情、学习成长、人生追求、人与动物、联想想象,主题呈现阶梯递进的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教材将文言文学习、古诗词学习以及课外古诗词诵读也都编入单元模块中,而且基本扣住单元主题,极大地提升了单元主题的集中度。教师应利用这种编排优势,引导学生在同一主题之下比较学习和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之美、不同的文学形式之美。
第三,新教材强化课型意识,将单元课文按课型分为“教读”和“自读”。此前的课标版教材按照阅读方式分为“精读”与“略读”课文,这是按阅读方法分类,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按照课型分类更有利于教学实践。新教材还为自读课文编排了旁批,并在课文旁大面积留白,这样编排既是示范性批注,也给学生随文批注留下了大量的空间;教读课课后练习是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而自读课则只安排了阅读提示和读读写写,体现了两种课型的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建立清晰的课型意识,从教学目标来看,教读课就是“导法学法”,自读课就是“知法用法”,两种课型之间是“导学”与“反刍”的关系,教师既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越俎代庖。
第四,新教材注重阅读积累,通过勾连与拓展巧妙延伸到课外。在课外阅读这一点上,课文采取了多种策略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一是积累读,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本篇课文是旧教材中的课文,但新教材编写中在“积累拓展”部分给学生举出“不耻下问”“当仁不让”“诲人不倦”“后生可畏”“温故知新”等从《论语》中演化并固定的成语,让学生课外搜集一下类似成语;二是拓展读,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动物笑谈》,在课后阅读提示中就明确提出:“课文是从《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中节选的,课下不妨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三是比较读,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猫》,在“积累拓展”部分明确提出请学生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进行比较体会各自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例子在新教材中随处可见,无论是新增课文,还是旧课文的重新编排,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四是名著导读,新教材把名著导读直接编入单元主题学习中,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面编排了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实际上本单元编入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学习这一篇以后,再读《朝花夕拾》,以达到“学一知类”的目的,是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与拓展。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名著导读是《西游记》,这一单元虽然没有编入《西游记》的篇章,但这一单元主题是“联想与想象”,有类文拓展的性质,同样可以达到学一知类、触类旁通的目的;五是自主阅读,新教材在“名著导读”后还增加了“自主阅读推荐”,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一推荐的是林海音《城南旧事》和沈从文《湘行散记》,“名著导读”二推荐的是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和李汝珍《镜花缘》。新教材在阅读内容的涉及上形成了一个以教读为核心,逐渐扩展的涟漪状阅读阶梯,通过课内教读让学生学而得法,通过积累读让学生学有所获,通过自读批注让学生学而反刍,通过类文联读让学生学有所悟,通过拓展导读让学生闻一知十,为学而不厌的学生还准备了“自主阅读推荐”。对于这些匠心独运的设计,教师要绘制图谱,列出书单,明确每一项阅读活动的目标,知晓课时安排的轻重缓急,分层指导,分类安排,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有效扩大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有着莫大的帮助。
第五,新教材注重学法指导,阅读方法指导散点穿插于教材各处。新教材对阅读的重视还体现在阅读方法指导上,其阅读要求、阅读方法指导与阅读内容适配,且自成体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如七年级上册 、二单元为朗读,第三、四、五单元为默读,第六单元为快速阅读;下册 、二单元为精读,第三单元为熟读精思,第四单元为略读,第五单元为比较读,第六单元为扫读。这些系统的阅读方法本身就有很强的学科价值,而且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中对这些读法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建议,在每篇课文的预习提示中又有更加具体的指导与建议。不仅如此,在名著导读中还辟出专门的“读书方法指导”,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读书方法指导。如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从标题上就提示出了读法建议。其实,朗读、默读、思读、速读、精读、略读、跳读、扫读等都有其特定的方法和技巧,教材中通过穿插、点染、提点、批注等多种方式进行提示与讲解。如七年级 单元要求“重视朗读课文”,接下来就给出了“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的具体要求,接着在 篇课文《春》的课后练习第5题中运用题注的方式对重音和停连进行了解释。这些正是新教材的系列化、细致化和明确化的体现,教师如不细读,很容易浪费教材的固有价值。当然,就阅读方法而言,有“大法”,也有“小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大法的指引下,开掘出更具操作性的小法,就如朗读来说,笼统地说朗读还不具有操作性,我们又开发出学读、析读、品读、评读、听读、演读等多种课型,就品读一项来说,我们又明确而细分的教学角度,仅拿 单元品读角度来说,就分为品用词之美、品句式之美、品修辞之美、品层次之美、品描写之美、品情景交融之美、品韵律节奏之美、品结构章法之美等等。
有一些教材中提到了的方法,但并不全面完整,也不够深入细致,如新教材对“重音”和“停连”进行了注解,但是,我们知道,朗读的方法绝不是这样的概念讲解就能掌握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与开掘,仅就停顿而言,我们就提出了“顺应标点的停顿”“显示层次的停顿”“指向强调的停顿”“区别语义的停顿”“表达音节的停顿”等。新教材有很多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呈现的方式各不一样,有的在单元导读中,有的在随文批注中,有的在课后练习中,有的在综合性学习或写作指导中。这种散点多元、疏密互见的编排,是教材编写的艺术,作为教师就需要对之进行发现、连缀、补充、拓展、完善,如朗读方法除了停顿、重音,我们还通过小专题,小讲座的形式补充了语速、语流、语势、语调等知识和训练方法。
二、在整合与拓展中,找到“学会写作”的门径。
在阅读与写作分编多年之后,人们逐渐看到了分编教材的弊端,所以,人教版课标教材就开始尝试着添加写作指导的内容,这一次部编教材在写作指导这一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阅读、写作双线交织,更加注重读写结合。新教材在课标修订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写作的重视,而且单元作文实践的设计与单元主题基本一致,体现了读写融合的思路。如七年级 单元主题是“亲近自然”,单元作文实践 题就是写季节变化的描写片段,第二题又建议写“新的校园,新的环境”或者“校园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都属于环境描写的写作要求,体现了读什么就写什么的理念。再比如第五单元写作主题是“如何突出中心”,在作文指导中,编者结合《猫》这篇课文谈一线贯穿的方法,再结合《猫》讲解安排主次和详略的方法,然后以《鸟》为例谈开篇点出中心的方法,又以《狼》为例谈结尾以议论的形式点题的方法。像这样“跟课文学写作”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料,现学章法,模仿名作。
第二,作文与学生生活相匹配,更加注重生活价值。新教材在单元主题安排上富有生活的逻辑,所以在作文主题的安排上也与时令合拍,体现了过什么生活写什么作文的思路。如七年级上册 单元作文实践 题“片段写作:9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气候不同了,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你注意到了吗?到生活中去细致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还有第二单元写亲情故事,第三单元写熟悉的同学或者偶像,第四单元多事写一人,第五单元写“餐桌前的谈话”等,都是与学生初中生活合拍的一种合理安排。
第三,作文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更加注重序列化。作文教学究竟有没有序列,是否存在着科学通用的序列呢?章熊先生认为,写作是社会生活和个人感受在书面表达方面的反映,它与写作者的经验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变量,是随机的,不可预制的;写作教程所能定型和相对序列化的只能是它的技能部分,它不可能覆盖写作教学的全部。③一语道出了作文教学序列化的难点所在,也道出了各个教学序列化尝试的病因所在。新教材最难能可贵的是作出了这种序列化尝试,作为老师,要读懂这个序列,也要用好这个序列。我们列举七年级上册的作文主题:“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从收集素材到用好素材,再到写得有特点,写得有思路,写得有中心,这就是按照作文成文的一般顺序安排的一个很有逻辑的序列。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写作指导上也是有序列的。如 单元作文指导: 步是“放下畏难情绪”,第二步是“学会观察生活”,第三步是“选择有意义的素材”。这些都是符合作文学习规律的序列化作文指导。
第四,方法指导散点渗透在教材中,更加重视梯度性特点。还是拿 单元来说,第1课《春》课后练习第3题“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句?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第2课《济南的冬天》课后练习第5题“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不少于字。”第3课《雨的四季》在阅读提示中提醒学生“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4题“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这些练习题设计既是写作思维的任务,更是写作方法的指导。结合本单元主题写作来看,这些设计也是后面的作文任务的片段练习。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散点,把它连缀起来,形成自己的作文梯度训练教程。
第五,写作要求丰富多元,更加注重多体写作。以第五、六单元为例,第五单元18课《鸟》要求学生仿照《猫》和《鸟》中描写动物外形、动作、声音等方法,为熟悉的动物写一个“素描”——即为“绘画写生式”写作;20课《狼》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即为“五官刻画式”写作;第六单元21课《皇帝的新装》要求学生改编为课本剧——即为剧本创作;22课《诗两首》要求学生选择某一个天体,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即为诗歌创作;24课《寓言四则》要求学生对某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新的寓意,改写成一篇新寓言——即为寓言创作。从这些不同的练笔要求可以看出,新教材丰富了学生的写作体裁,包括了传统记叙文写作、剧本、诗歌、寓言等;同时,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篇章结构意识,在篇幅上,从片段描写到小故事再到剧本;此外,新教材还详细规划了学生写作技巧的梯度化要求,如五、六单元作文技法要求是:抓住某个动物特征素描写作——细致刻画人物描写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大胆在原作基础上改编,可以颠覆原作进行大胆再创作。
总的来说,新教材在读写结合上做足了工夫,无论是单元写作还是课后练笔,都充分结合单元课文来设计写作教学和练笔,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对学生写作起着循序渐进的作用,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客观来说,这个教材还有没有缺陷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要说,这个世界上让每一个人都满意的教材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我们的理想中或者我们的手头上。理想中的教材是我们共同追寻的目标。对我们一线老师来说,手头上的理想教材就是要我们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以上是我们在试教工作中对部编教材的初步理解,或可为老师们提供一点二次开发的思路和方法。
①夏丏尊、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第二页,中华书局7年。
②钱梦龙,《为“训练”正名》,《中学语文教学》0年第10期。
③章熊,《我来“抛砖”——关于高中写作技能教程的设想》,《中学语文教学》第5期。
(本文刊载于《云南教育》年第4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zz/1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