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308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71022/5780943.html语用型1+1+X:基于统编教材的
“主线语文”实施新径
——以郑振铎的《猫》教学为例
摘要:语文教学内容不确定性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纷繁错杂,教学、练习和考试三者互相脱节,教学效率低下。用“一线串珠法”的教学理念,构建“主线语文”课堂教学体系,还可以由单篇阅读教学拓展到单元阅读教学。用统编教材单元要求的语用点作为主线,既可以串起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实现阅读教学“三位一体”,还能串起教学、练习和考试三个环节,实现教学评“三者统一”。
关键词:主线语文;语用点;三位一体;三者统一
“这篇课文教些什么内容呢?”面对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不已,常常百思不得其解,常常为此争论不休,因为它常常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比如郑振铎的《猫》一文,文体属性素有争议:教小说、教散文,还是教记叙文,还是其他呢?这就使得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纷繁错杂,也给教学带来诸多问题。这里选择《猫》这篇课文在不同时期四种版本的教材,以及四篇正式发表或出版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如图1)
图1
比较《猫》不同时期的四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可见其教学要求差别很大。人教版()和香港启思版(第4版)将其定位为记叙文,教给有关记叙文的知识;人教版()显然更注重作者情感的领会上,更像是定位在散文上;而统编版七年级不分文体,把教学的要点指向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猫》一课的教学内容同样是五花八门。从近年来正式发表或出版的四种教学设计可见,其教学内容的差异更大,多数是没有比较明显的文体指向,但教学内容多而杂,涉及一篇文章的多方面,特别是“教学设计”,课文内容情感、写法特点和语言风格,更是无所不包。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设计大多是实施统编教材以后设计的,也不乏名师名家参与,但都无视教材的要求,导致教学与教材相脱节。
一、阅读教学呼唤“主线语文”
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一篇课文在不同教材不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不同。如果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就容易形成“语文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教学内容变成了“模模糊糊一大片”,教学时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西瓜芝麻一起捡”,什么都想教,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教不会。同样,也就容易导致教学与评价相互脱节的现象:你教散文,我练小说,他考记叙文……教的没练、练的没考、考的没教,教学、练习和考试三者互相脱节,教学效率低下。所以,要使语文课堂有效,语文教师要从杂乱的教学内容中,理出清楚的头绪来,不让一节语文课承担太多的东西。也就是紧扣教材的教学要点,设置牵动全局的“主问题”,拎出清晰的教学主线,舍弃其他内容,使原本是“模模糊糊一大片”的语文课堂变成“清清楚楚一条线”。
“一线串珠法”原本是写作的一种方法,秦牧曾将“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1]来比喻。这“一根思想的线”就是主题思想,就是“神”,而“生活的珍珠”就是众多零星的材料,就是“形”。运用写作的构思方法设计阅读教学,就能使语文阅读教学达到“一线串珠”的效果,即“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一个句子、一个问题、或是一个细节,甚至只是一个词……作为教学的主线,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2],从而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优势,但语文学术界对主线教学的研究和运用,主要聚焦现代文阅读教学,对主线教学的含义与意义、特征与原则、条件与程序、脉络的要素与建构、策略与方法、评价与发展,并提供了相关课例与评析[3]。实际上,主线教学还可促进语文课堂现代文阅读教学“言”“意”有机整合、文言文教学“文”“言”有机融合、作文教学内容和写法有机结合,从而构建了“主线语文”课堂教学体系。[4]
二、“主线语文”构建语用型1+1+X
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体系中,无论是“语文要素”还是“人文主题”,其实都是以一条主线串起单元内的课文。尤其是“语文要素”这条主线,很好地解决了单元内每篇课文“教什么”的问题。教学时将教材所确立的“语文要素”,作为教读课、自读课和课外阅读所应该“教”的内容,更是应该“练”的内容,当然也是后面“考”的依据。这样不仅让每篇课文的教学有清晰的主线,更可以串起教读课、自读课,乃至课外阅读课,让阅读教学无论是单篇的、群文的,乃至整个单元的,甚至包括写作的,都有着清晰的一条主线。不仅如此,还能串起教学、练习和考试三个环节,实现教学评“三者统一”。
笔者领衔的名师工作室以“主线语文”为教学主张,以“语文要素”为主线,以“人文主题”为副线,用语用点串起“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课型,构建“语用型1+1+X”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单元的“语文要素”作为每篇课文的所要承担的共性目标,以课文文本的特质的能力点作为个性目标,利用这些文本达成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再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 个“1”为教读课文,教给课文内容、语文知识、阅读的方法和策略;第二个“1”为自读课文,巩固知识,强化方法,内化策略;“X”为一组课外阅读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或进行阅读检测,验证习得的方法和策略。[5]比如郑振铎《猫》这篇课文是教读课,我们根据实际补充梁实秋《猫的故事》作为对应的自读课,然后选用科里《救命的海鸥》和郑振铎《海燕》作为课外阅读,并确定夏丏尊《猫》作为类文测读。教读课就是以《猫》为例,不仅教给课文的中心思想,更要教给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自读课《猫的故事》就是用教读课学过的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来自读,进一步巩固方法;而课外阅读《救命的海鸥》和《海燕》则是通过“阅读任务”的设置,要求学生自己能概括中心思想。 类文《猫》设置三道检测题,检测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这个教学点的掌握情况(如图2)。这些阅读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始终都是围绕“概括中心思想”这个教学点,构建了“语用型1+1+X”阅读教学体系,力求教学评一致性的目标。
图2
三、“主线语文”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理解、加工和评析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重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丰富其认知图式,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言语图式”。将“主线语文”的理念由单篇阅读拓展到单元阅读中,用单元的“语用点”串起教读课、自读课和课外阅读三种课型,构建“语用型1+1+X”阅读教学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言语图式”的构建与巩固的过程。这不仅契合了统编教材的要求,更能够较好地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目标。
(一)主线切入点:教读自读教什么
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首先要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依据“单元导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zz/11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