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鱼是什么样的鱼?没看过,更没吃过。可河下古镇有一个巷子却叫玳瑁鱼巷,让人觉得很是奇怪,据说这条巷子在明代就叫玳瑁鱼巷了。
也许是河下有这么一条巷子的原因,很久以前就对“玳瑁鱼”产生了好奇,后来查阅了许多资料,才搞明白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玳瑁鱼为金鲫鱼的一种,河豚的别名。其根据是南宋岳飞之孙岳珂著的《桯史》,其书中载:“金鲫鱼:又别有雪质而黑章,的皪若漆,曰玳瑁鱼,文采尤可观。”这里说的“玳瑁鱼”,是指由鲫鱼经过长期豢养选择、培育、演化而成的观赏鱼—金鱼。
还有一种解释“玳瑁”是一种爬行动物,它的形状比较像龟,体长可达厘米,体重50千克左右,背甲共有13块,作覆瓦状排列,所以得名“十三鳞”。成体甲壳为鲜艳的黄褐色,平滑有光泽。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头、尾和四肢均可缩入壳内。背甲和头顶鳞片为红棕色和黑色相间。颈及四肢背面为灰黑色,腹面几为白色。生活于暖水性海洋,性情凶猛,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而人们常说的玳瑁则是它的甲壳,经常会制成一种装饰品来供大家欣赏和把玩。
汉代的 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宋代诗人胡仲弓的诗词《赋玳瑁鱼》这样写道:“海灵如许巧,龟贝点成纹。背负十三卦,旁分四六文。壳中藏勺水,身后管梳云。贵介诸公蜕,何因得似君。”短短八句把玳瑁鱼描写得栩栩如生。
那么河下为什么会有一个玳瑁鱼巷呢?
旧时河下盐商云集,经常有盐商从海州(今连云港)盐场运盐到河下的场盐来精加工。有一年,河下有一许姓巨富,中年得子很是高兴。可小儿就在三岁左右的一个春天,突然发热不退,经常说胡话,神昏痉厥抽搐,这位巨富带着小儿四处求医、拜佛都不见好转。
恰巧的是有一盐商与这位巨富是好朋友,他听说许家的惯子重病便前来探视。更巧的是,他这次从海州回来买了一只小海龟带回家把玩,他听当地人说这小海龟味道甘甜,而且性寒。既有镇心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又有清热解毒功效,可用于热毒痈肿及痘疮内陷。于是他便把这小海龟送给了这位巨富,程家用它来煲汤来给小儿喝,渐渐地这个小儿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后来才知道,这只小海龟其实就是玳瑁鱼,这位巨商为了感谢救他小儿一命的生灵,请来了石匠雕刻了一只玳瑁鱼像,立在巷子的一头来供奉。久而久之,这条巷子就被人称之为“玳瑁巷”。
往期相关文章导读
赵长顺作品:
河下风情
河下古镇的中药味
遇见“淮顺堂”
河下挑水工
卖大头菜的河下人
花巷里的绒花
估衣街里去淘衣
“云片糕”为乾隆解了难
“来碗豆腐脑……”
刚脐子、薄脆子和羌饼
红烧杂鱼
茶巷里的查二爷
河下风情
二驼子烧饼店
其他
叶德均:从歌谣看淮安旧时婚俗
这条老街,你走过吗?
走近作者
赵长顺,年出生于江苏淮安,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淮安市淮安区作协副主席、淮安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供职于淮安市淮安区民政局。
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以散文创作为主。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中国社会报》、《农民日报》、《中国旅游报》、《散文》、《散文选刊》、《散文百家》、《伊犁河》、《雨花》、《青春》等报刊发表散文作品余篇,其中有多篇文章在全国、省市征文中获奖,并为有关媒体转载,60多篇作品被收入相关文集。年出版散文集《为你点亮一盏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年出版散文集《爱的记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年出版散文集《味道——古镇河下风情录》(中国文史出版社)等。
赵长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zz/1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