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陈熙三十出头的年纪,成了一个有匠心的修表人,也收藏了一个心愿:办一个私人钟表收藏馆。
穷尽半生,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东阳城区十字街号,他的时间文化馆终于在11月初正式开馆,在上万只钟表的滴答声中,一片痴心也有了安放之处。66岁的东阳老人陈熙用自己的坚持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初心不灭、念念不忘的,必有最动人的回响。
上万块钟表滴答,只为一片痴心
走进陈熙的时间文化馆,满目都是记录时间的印记。在这里,时间不只是流逝的证据,更是历史的痕迹,见所未见的古钟表在这里应有尽有。美轮美奂的瓷壳钟、制作精良的珐琅钟、富丽堂皇的玳瑁钟、靠温差转动的空气钟及古今中外的各色名表……甚至误差极小的氢原子钟和战斗机上用的仪表钟,还有钟表史上的那些 次, 块电子表、最早的上海女表、最早的杭州表,你都可以在这里见到真品。
钟表收藏馆的一楼是国内钟表品牌,时间跨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山东、江苏、辽宁、广东,地域范围跨越各个省市,约有上万块“知名国货”。“上海手表厂的 批产品叫‘’、天津手表厂是‘五一牌’,还有青岛的‘青岛牌’、杭州的‘西湖牌’……”陈熙对每一块钟表都如数家珍,普通到老一辈手头的“老三样”之一,稀罕到荧屏上才能见到的古董表,在他这儿都能找到现实版。
二楼的进口钟表则是陈熙跟老伴出国旅行“淘”到的,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分别按钟表的门类有序摆放。金、银、铜、瓷材料多样,腕表、怀表、玳瑁钟、航海钟、瓷壳钟样式丰富,除了全,还很稀罕:江诗丹顿、百达翡丽、积家、爱彼、万国这些知名品牌古董金表不在话下,还有功能繁多、制造复杂的瑞士18K金三问计时怀表、18K金双秒追针怀表,一块活动人偶怀表更是特别。这块人偶怀表随着时间的报时,表面上的小人偶会划桨、弹琴,妙不可言。
陈熙说,这些钟表里,年代最久远的一款已有两三百年,每款价值大多在万元以上,有一部分高达几十万元。
他回忆,人生几十年,对于生活物质追求简单的他,平时生活能省则省,到欧美10多个小时的飞机,他和老伴为省钱,从来只坐经济舱;拿在手头的是一款两三百元的老年手机,至今也没有一辆上档次的代步工具。他只对钟表情有独钟、倾其所有,为了得到一件藏品,三番五次登门拜访钟表主人是常有的事。他对钟表的执着,在钟表收藏界已小有名气,常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收藏馆等前来借藏品展示。
父情子承,两代“表痴”从修表到收藏
收藏了上万块古今中外的古董钟表,花费了多少钱,陈熙也算不清楚。之所以成了一个“表痴”,实际源于父亲陈志迪的影响,而且包括他在内的五兄弟都爱钟表,也都修理过钟表,可以说是钟表世家,至今仍有三个儿子从事钟表行业。
今年87岁的陈志迪早年参加过 ,自年轻时就喜爱钟表,并在北京、上海等地自学了钟表修理技术。年,回到东阳的陈志迪在东阳市千祥镇开了 家钟表店——千祥钟表店。陈熙子承父业,打小就对钟表有着特殊的感情。16岁初中毕业后,他便拜父为师。四年后,他出师在东阳南马镇有了 家店面,成了修表手艺人。
当时,生产队劳动每天的工钱是两角钱,买一块国产表也要几十元,一户人家存上一年工资买一只表也了不得,属于典型的“ 品”。手表的维护费也不菲,维护打理一次至少两三元,这也给陈熙攒下 笔不错的收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表开始在国内流行,戴表的人越来越多。年,陈熙将事业从南马转移到了东阳城区,这也接触到更多各式各样的钟表。看着它们在自己手中“起死回生”,陈熙渐渐产生了要让钟表流传下去的想法。
于是,他开始收藏手表,常常到旧货市场或古董店淘手表,或向同行打听值得收藏的钟表的下落。“说起来,虽然修表收入高,但那段时间也是入不敷出,因为赚到一点钱就想着买更多稀罕的藏品进来,想着再不收藏起来,就要永远失去这些宝贝了。最多的时候是在20世纪的头10年,一年要花费一两百万。”好在,作为家里老大,兄弟都很支持他的收藏,常常出钱资助,这期间收藏了不少珍品和孤品。
作为一名 表匠,陈熙如今还常常带着放大镜倒弄修表,但多年收藏让他的鉴赏有超过修表技术的势头。10年前,已经56岁的陈熙还带着妻子去北京“求学”,与全国 的钟表收藏家和修理工切磋交流,一待就是三年。
陈熙说,收藏这上万块钟表耗尽了他大半辈子的积蓄,如今他更是把这些往常只藏在家里的宝贝拿出来与大家免费分享。孩子和老人是时间文化馆开馆近一个月,最常来的参观者,孩子通过了解钟表和时间的概念,懂得时间观念和重要性,老人则在万千藏品中感叹时光流逝,回忆青春往昔。“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这些我们年轻时的老伙计都很激动,说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
时间文化馆建成,陈熙的一片痴心也有了寄托。如今,他 的愿望是能有更多人来看看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钟表宝贝,分享时间的秘密。
来源
金华日报作者
汪蕾
编辑
凌昱
金华发布丨年12月4日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zz/6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