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窑褐釉碗
宋
高6.2、口径12.5、足径3.9厘米
O年周德蕴先生捐赠
敞口、内口沿一周凸起,斜壁深腹,小圈足。釉色深褐,造型古拙。
建阳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北宋时突然兴起,这与上层社会饮茶、斗茶风尚有直接关系。《茶录》中有“茶色白、宜黑盏“之称。
在建阳水吉镇窑址,出土有“供御”“进#”款识的黑釉碗,说明曾为宫廷烧制。
耀州窑青釉印花水波游鱼纹碗
宋北宋
高3.8、口径9.9、足径2.3厘米
0年周德蕴先生捐赠
撇口、斜壁、窄圈足,足底刮釉露胎,胎浅灰色,质细腻。器内印层层的波涛纹和四尾游鱼,碗心为一朵花萼。外壁光素,釉层厚而匀净,釉内有分布均匀的小气泡。
印花是宋代耀州窑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题材以牡丹、菊花等图案为主,水波游鱼纹较少见,该碗印花纹饰自然流畅,风吹波起,鱼随水游,动态感很强。
吉州窑黑地白梅纹碗
宋
高5.5、口径11.6厘米
0年周德蕴先生捐赠
口微敛、斜壁、圈足,内外施黑釉,外壁施釉未到底,内壁近口沿处有突弦纹一周,为点茶注汤的水面限度,碗内以写意法绘折枝白梅。吉州窑是宋代 窑场,以烧黑釉瓷为主,这种黑地白花碗是当时的大宗产品。
定窑刻划云龙纹花口碗
宋北宋
高5.1、口径20.8厘米
0年周德蕴先生捐赠
六出花口、斜壁、浅底、圈足。内壁有与花口相对的凸棱六条,整个碗形犹如绽开的六瓣形花朵,内底划云龙纹。龙身弯曲,张口吐舌,纹饰清晰生动,除口沿外,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白中微泛浅黄。
由于北宋定窑采用覆烧法烧制瓷器,器物倒置于匣钵内,故底足满釉,而口沿刮釉呈涩边,俗称芒口,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遂采用在芒口处镶金、银、铜质的边圈,该碗即有宋时包镶的铜口。
白釉花式带托盏
宋北宋
高6、盏口径9厘米
年霍明志先生捐赠
盏与托盘的口沿均呈六瓣花形,外壁有轮旋时所留旋削痕,分瓣处是在轮制成型后,再用棒状工具按压而成,故旋削痕亦随之呈波折状。釉色白中偏黄,釉下施有化妆土,釉层薄,盏和托盘的口沿隐约露胎。
茶托早在南朝时已经出现,至宋代时饮茶之风盛行,茶具愈加考究,茶托上的托圈口径加大并且加高,使盏的底部较多套入托圈内,茶水不易洒出,更加平稳实用。该器胎轻体薄,托盏相连,造型规整优雅,流露出唐宋金银器的风格。
绿釉贴塑龙纹马镫壶
宋辽
高28.5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0.5厘米
白釉长颈铺首衔环注子
宋南宋(-年)
年广东省阳江市海域出水
高25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8厘米
五代时已盛行注子、温碗,宋墓出土青白瓷器物中有不少注子、温碗,其造型多仿金银器,瓜棱形器身比较常见。这种器具使用时将注子置于温碗中,温碗内盛热水用以温酒。南方瓷窑普遍烧制注子、温碗,其中以景德镇制品最为精美。
官窑套盒
宋南宋(-年)
高9.9厘米、口径16.8厘米、足径18.6厘米
潮州窑青白釉释迦牟尼像
宋北宋
高31、底座长宽均为10.1厘米
酱釉剔刻牡丹纹卷口瓶
宋西夏
高58.5、口径7.9、足径9厘米
年崔耀亭先生捐赠
卷口,束颈,斜肩,鼓腹,平底。该器纹饰采用剔刻工艺,口沿上部露胎,肩部有一周胎色宽带纹;腹部两组开光,每组开光是一朵以胎色为底色的酱釉牡丹花,开光外剔刻出酱釉波浪纹,腹部近底处及底面无釉。
耀州窑青釉刻花围棋盒
宋北宋
高8.4厘米、直径11.6厘米
定窑白釉莲纹大碗
宋北宋(-年)
高15.5厘米、口径厘米、足径15.3厘米
汝窑青釉洗
宋北宋(-年)
高5.2厘米、口径16.7厘米、底径13.1厘米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历年不久,即遭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南宋周辉已有汝器“近尤难得”之叹。汝窑为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流传至今不足百件,主要有盘、碗、洗、盏托之类,器体一般较小,所见器物有两种铭文:一为“奉华”,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奉华”铭器是奉华堂的专用品;另一种刻铭“蔡”,物主可能为徽宗时权臣蔡京或其子驸马蔡鞗,应为蔡氏父子受宫廷赏赐所得。
汝窑瓷胎多数如香灰,透过釉层,其色调与官窑器有些近似。汝窑瓷器的釉色不同于同时期其他的青瓷,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浓淡不一,色调稳定,变化较少,具有独特的风格。
汝窑器以精美名贵著称,受皇室珍爱直至南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一份绍兴二十一年(公元年)宋高宗赵构宠臣张俊向高宗进奉礼物的清单,其中供奉的汝窑器有10种,共16件。
耀州窑印菊花碗模
宋北宋
高5厘米、底径16厘米
是制做碗坯的内模,刻菊花纹。花纹压印在碗之内壁上,称为印花。
.钧窑天青釉瓷盖罐
宋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年归还
高26.6厘米
吉州窑玳瑁釉碗
宋公元年-年
食具
高5.3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3.4厘米
此碗釉面是在施黑釉时添加一些淡黄釉,经窑火焙烧,不同颜色的釉层在高温下相互浸润,烧成后淡黄釉色在黑釉底色衬托下蜿蜒浮现,似行云流水,宋代称它为玳瑁釉,是吉州窑的主要品种之一。
吉州窑位于今江西吉安永和镇,始于五代,兴盛于宋,所烧瓷器品种极为丰富,如白釉器仿定窑,青釉器仿龙泉窑,白釉彩绘及黑釉器可与磁州窑、建阳窑产品相媲美,其中尤以黑釉器变化多端,如玳瑁釉、树叶纹、剪纸花纹、描金彩绘、剔划花纹、黑釉褐斑、白斑及蓝斑等各具特色。
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
宋南宋
酒器
年江苏省镇江市登云山南宋墓出土
注子高23.2厘米、温碗高20.9厘米、壶口径4.1厘米
此为一组盛酒、温酒的用具。注子直口,带盖,弓形柄,细长流,圆肩,鼓腹,腹部刻莲瓣纹,器身似含苞待放莲花。温碗敞口,高圈足,腹部刻莲瓣纹,似盛开的莲花。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显青,为景德镇青白釉瓷器。
青白瓷又叫影青瓷,宋代影青窑的主要产地是今江西省景德镇,江西其他地区及安徽、福建、广东等地也烧制影青瓷。当时,景德镇的产品主要是各类民间日常生活用具,其中食具、酒具较常见。这件带温碗的酒注,是烫酒器皿,通常由酒注和温碗配套组成。
五代时已盛行注子、温碗,宋墓出土青白瓷器物中有不少注子、温碗,其造型多仿金银器,瓜棱形器身比较常见。这种器具使用时将注子置于温碗中,温碗内盛热水用以温酒。南方瓷窑普遍烧制注子、温碗,其中以景德镇制品最为精美。除这组器具之外,3年安徽省宿松县宋墓也曾出土一组青白瓷注子、温碗,都证明两种器物是配套使用的。因为注子、温碗是配套使用,所以要求两者器形谐调一致,如瓜棱形注子必配以瓜棱形温碗,莲瓣纹注子必配以莲瓣纹温碗。
耀州窑凸花莱菔尊
宋公元年-年
陈设品
高24.2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6.5厘米
此器圆肩,瓶体修长,短颈卷口,形似莱菔,是耀州窑特有的瓶式。耀州窑瓶类器皿见于出土标本和传世品的有多种样式,有的如此件瓶体瘦长,有的比较丰满,但是所有瓶式的共同特点是对肩部弧度的处理给人以优美的感觉。
耀州窑在宋代王存《元丰九域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辉《清波杂志》等文献中都有记载,而且在窑址附近发现的宋元丰七年(公元年)所立的德应侯(窑神)碑更是目前存世最早的一块瓷窑碑记。窑址以今陕西铜川黄堡镇为代表,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及玉华宫等窑在内。
耀州窑创烧于唐,入宋以后得到很大发展,北宋中期以后为鼎盛时期。器以刻花、印花装饰为主,尤其以线条活泼流畅、刀锋犀利、纹饰题材丰富多变为独特风格,是宋代同类装饰之冠。耀州窑印花装饰在北宋中期开始出现,到了北宋晚期,布局严整,讲求对称,各地出现的印花纹饰无不具备。
龙泉窑粉青釉凸花瓷葫芦瓶
宋南宋公元年-年
陈设品
高26.9厘米、口径4.7厘米、足径9.2厘米
此件凸花葫芦瓶通体施粉青釉,瓶身上下部位都堆贴缠枝花卉,纹路凸起处因流釉而显出胎质的白痕,俗称“出筋”。
葫芦式瓶是南宋后期龙泉窑创新品种之一,瓶身由两截粘合成上小下大的束腰式葫芦,造型新颖。这种瓶传世较少,同类器在考古中也有所发现。年四川什邡窖藏出土了一件龙泉窑带盖葫芦瓶。此外,年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宋代窖藏中出土有龙泉窑青釉葫芦式注子。这种器型由于葫芦形体与青釉恰当的结合,线条流畅,形象逼真,给人一种清新活泼之感。
相遇是美的开始,人民瓷坛与您一起品瓷赏画、识人知物。
欢迎
方法1:点击手机右上角“...”,选择“查看公共账号”,选择“
方法2:扫描本订阅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zz/6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