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在哪里出诊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28/9118619.html转载自学礼堂
思乐泮水怡怡如也/学礼堂毕业季特刊/
弦歌未辍文斯在,俎豆亲陪献有终。
采藻载歌思泮水,浴沂行咏舞雩风。
仲夏之月,又逢一年毕业季。的毕业季,与以往相比少了些许仪式感,但值得欣喜的是,依然有学礼堂里师友的陪伴。
这三五年间在学礼堂“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的学习生活,与师友一道“切切偲偲,怡怡如也”的美好时光,令人感念。多么希望,我们能在学礼堂再多待久一点……
年夏季,我们会读完了《王制注疏长编》 一章。还记得年秋天我刚入门时,大家还在会读《曲礼注疏长编》;年秋天我们刚入门时,大家正在会读《檀弓注疏长编》。
不过从《曲礼》读到《王制》,我们看似漫长的读研/读博生涯却乍然转场到了终章。
/毕业汇报/
/学礼堂刘婧恩
周代聘礼专题研究
聘礼作为五礼宾礼之一,在周代社会较为盛行,其既关涉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是否和谐顺利,也牵涉到民众生活的安稳与否,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三礼》文献为中心,结合后代注解及相关史书记载,选取周代聘礼中名物、仪节、遭丧特例等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梳理与考辨。
聘礼名物,聘礼所执圭、璋、璧、琮的功能,决定其是否应当归还。玉瑁是四寸见方之物,首有邪刻,为天子所执玉器,用来合验诸侯之圭,象征德与义之礼义。食器簠、簋之形当依郑玄之解,簠为方器,簋为圆器,二者不仅是食器,亦是礼器,可用于祭祀、饮食等。聘礼仪节,宾授玉,主君受玉,此仪节当在堂的南北之中与东楹之间举行,即中堂之东,东楹之西的位置;使者私下会见主国国君及卿大夫,称为私觌,所带礼物由公家提供;出聘前所行軷祭当在国门外西侧设置軷坛,祭祀山川道路之神,以求神主保佑出行平安;“宾为苟敬”当解为“主君对宾不可专事恭敬,又不可全不敬”,既表明主君此举不失礼仪,又符合宾辞去正宾的初衷。聘礼遭丧,即行聘礼过程中遭遇主国国君丧时,聘使致命场所当从祖庙移至殡宫;本国国君丧时,使者只能哭于巷,待讣告者到达所聘国方可着凶服;使者遇私丧时,聘礼照常举行,回国后再行奔丧之礼;宾、介丧时,聘使身份有所调整,主国君当为逝去宾、介提供所需丧事用品。
/学礼堂孙术兰
《礼记·王制》制度研究《王制》是《礼记》中集中记载制度的一篇文献,主要包括爵禄、封国、朝聘、巡狩、祭祀、田猎、丧葬、职官、学校、养老等方面。本文讨论其中系统性较强的封国、爵禄、职官和学校四方面内容,以郑玄解说为基础,结合古今学者的研究,对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研究《王制》所记疆域大小和封国面积、官爵之数、职官架构、学校位置与数量等,我们认为《王制》所记制度大致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制度,《王制》的作者欲维护周天子权威,因此收集周制已形成至周制被破坏之前的制度以成此篇,彰显天子之制。除此之外,对于《王制》文字理解存在的争议,也进行了分类与辩证,以求正确解说《王制》所记制度。
/学礼堂蒋林佳
《曾子问》丧礼变礼考——以士丧礼为中心
“变礼”即特殊情况下变动之“礼”,且此“礼”指的是正常情况下的礼制。《礼记·曾子问》记录了先秦时期孔子与弟子关于变礼情况的问答之辞,所论变礼多涉先秦丧葬礼制。据《仪礼》,先秦丧礼制度分丧服规定、丧礼仪节两部分。其中,丧服分五个等级,涉及先秦士及其以上阶层。丧礼仪节则异于丧服所涉阶层,由于《仪礼》只完整说明士阶层丧礼仪式,无法为士以上阶层提供确切的丧礼仪式依据。故本文以士丧礼为中心,旁及士以上阶层,探讨《曾子问》的丧礼变礼问题。
通观《曾子问》所载丧礼变礼问题,以下五种 代表性:冠礼遇丧礼、昏礼遇丧礼、丧礼遇军礼、丧礼遇丧礼、丧礼的个案。历代学者对孔子回答这五种丧礼变礼问题的处理方式争议不断,由此衍生出不少疑点。其实,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经文的理解不一致。因此,必须先辨明经义,再发表意见。而辨明经义,需要结合经文上下语境,并参考先秦文献记载。故本文在把握经义的基础上,以《仪礼》所载礼制为基准,逐一剖析这五种丧礼变礼问题,并对各家观点予以评判,藉以窥探孔子处理丧礼变礼的依据与原则,考察其是否平衡特殊情况下的情礼矛盾。而在这讨论过程中,可以展示出礼制内部深层次的含义,足以揭示变礼的内涵,对我们了解特殊情况下的仪式处理以及丧葬礼仪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能为现实礼制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学礼堂侯婕
经学文献文化史视域下的清代学术与《礼记》研究
经学、经学文献与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关系密切,学者对经学文献的校勘、刊刻、编纂、注释与研究,无不反映学者学术思想、时代思潮与文化走向。清代是中国经学文献研究的 时期,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我们以清代学术与《礼记》研究为对象,将其置于经学文献文化史视域下,从清人对《礼记》校勘刊刻、文献编纂、注解阐释三个方面,探讨清代学术与《礼记》研究的关系。
清人校刻《礼记》的工作,官方有武英殿、四库馆对《礼记注疏》的校勘考证,民间有惠栋、卢文弨、阮元、顾广圻等人对《礼记》经注、注疏本的校勘刊刻。通过对官私校刻《礼记》史实的考察,探索清人校刻《礼记》的学术轨迹,展示清人《礼记》校刻工作的文献价值。清人编纂《通志堂经解》《清经解》等经学丛书,整理宋元诸儒经说及清人经学著作。《通志堂经解》收录宋卫湜《礼记集说》、清纳兰性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诸书,意在恢复未经元明人删翦的宋元经说原貌,为清人《礼记》文本、读本的编纂奠定文献基础。《清经解》除收录齐召南《礼记注疏考证》、阮元《礼记注疏校勘记》、张敦仁《抚本礼记郑注考异》等专书外,亦辑刻有涉及《礼记》经注考证的惠栋《九经古义》、卢文弨《钟山札记》、段玉裁《经韵楼集》诸书,为清代《礼记》文本完善、读本编纂提供资料补充。三礼馆《礼记义疏》、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孙希旦《礼记集解》、朱彬《礼记训纂》是清人注解《礼记》的名著。三礼馆纂修《礼记义疏》以卫湜《礼记集说》为蓝本加以校补,套用七大义例加以折衷案断,体例看似新颖,实则在理念上仍以宋学为指归。《续礼记集说》名为续补卫氏之作,实则发《义疏》所未发,释《义疏》之未释,是三礼馆臣修订《礼记》读本工作的另一种体现。晚近学者拟定十三经新疏,或谓清人于《礼记》无新疏,考察孙氏《礼记集解》,因其成书早却刊刻晚,流传不广,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dc/10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