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方寸汉字蕴含的是民族独有的处世观念诗词、典故、儒经、史书,累世篇章诉说的是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甲骨文、金文、小篆,妙趣横生诠释国学文化精髓,感受汉字之美文字构成文章,文章留住文化汉字就是中国人的“心”。和于丹老师一起,品味汉字的匠心独运找寻我们的“心之所起”
“
很多人都问,国学到底是一门什么知识呢?在我看来,与其说它是知识点,不如说他是一种价值观。也许世界很复杂,但是自己的内心可以简单一点;也许世界变化很多,但是自己的内心可以有些坚守。毕竟心要走的方向,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于丹
”
《于丹趣品汉字》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大家透过汉字,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包括思维方式、哲学理念等,在增加自身学识的同时,也能领悟为人的智慧和处世的道理。以实用主义者的角度来说,让你面对客户、朋友增加谈资,引经据典、纵横捭阖也未尝不能达到,而且现在中小学生的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文言文、古诗词,足可说明国家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大力弘扬,学好汉字正是读懂它们的基础。
《于丹趣品汉字》
作者:于丹
九州出版社
于丹,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六百余万册,被译为三十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
在这本书里,于丹把个常用汉字原原本本、事无巨细地道来,从字形分析这点切入,讲述每个汉字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方寸汉字,自有天地,故事不胜枚举,从造字伊始至逐渐发展的思维观念,到汉字记载的经典之言,再到围绕汉字展开的一个个典故。而且汉字也有“朋友圈”,一个汉字联系到别的汉字,故事也就滔滔地说下去,实在过瘾精彩。
书摘
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向上滑动预览
《论语》里有一句我们都熟悉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个“思”。人一天的日子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有所思”。但是“思”到底是个什么状态,汉字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密码呢?
“思”的篆文字形是这样的:
《说文解字》里说:“思,容也,从心囟声。”我们过去都以为思的上半部分是个“田”,其实不是。从篆文字形来看,上半部原来是囟门的“囟”。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儿,颅骨上方有一块尚未完全闭合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囟门。“思”字上方现在演化成“田”的这个部分,原本是指人的头脑;而下面是心字底。说白了,就是头脑加心灵共同工作的状态,才叫有所思。
大家或许会问:你说“从心囟声”,囟门这个“囟”跟我们今天思想的“思”读音风马牛不相及,怎么可能用“囟”去表示“思”的音呢?钱玄同先生在《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1这本书里,曾经专门说过这个问题。他说:“囟思双声。”原来在上古音部里面,囟跟思的字音,声母相同。所以就把它们的读音归在了一类。《说文解字》不是说“思,容也”吗?它其实是一种安静的、深入的、有容量的思考。
不管我们看见了什么,在现象上每个人的判断是不一样的,人这一辈子见过的世界有许多是相同的,但思考出来的结论却有天壤之别。很多人都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到过,为什么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很多人都看过水壶开的时候,壶盖子扑扑在跳,为什么瓦特从中发现了蒸汽机的原理?并非我们平时没有见过苹果落地和壶盖跳动的现象,是因为我们没有像牛顿、瓦特他们一样思考。
这个无所不在的“思”,后来又有了其他的意思,我们今天日常也都感受得到,比如说思念、思慕、相思。也就是说,“思”除了思考这个意义是比较理性的,更多时候它是一种特别感性的状态。
唐代诗人王维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是相思子,上面承载着相思、相恋的情感。
汉乐府诗里面有一首《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看看诗中这个民间女孩,她在爱一个人的时候,什么样的珠宝翠玉都可以送给你;但是知道恋人有二心之后,就要把它砸碎了,用火烧了,烧了以后还要在风里把灰给扬走。这么痛绝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从“有所思”到“相思与君绝”。想一个人的时候,那个玉上面缭绕的所有装饰就如同人心上缭绕的思念一样。而人想要断了心里的念想,就不惜把它砸碎、烧成灰,再给扬得找不到痕迹。然而人心的相思哪是那么容易除去的呢?人在物质世界里面,扔一样信物很容易,但是人心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羁绊,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人头脑里有逻辑,这是思的上半部分;人心灵中有情感,是思的下半部分。理性、情感融而为一,才能包容万物。
说到思往往就会联想到“想”,也会想到“怀念”,所有这些字里都有“心”。它们又有什么关联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想”。《说文解字》解释说:“想,冀思也。”“冀”是希冀的冀。带着一种希冀、一种盼望去想,所以“想”里面一定有假设的部分。我们现在常常说理想、梦想、幻想,这里面既有假设,也有形象性。还有一个词叫“想当然”,是说这是你想出来的“应该有的美好”。我们时常会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之中,所以才会觉得有所冀思,带着希望在想象中描绘的才是我们向往的那个未来。李白给杨贵妃写的《清平调》词里说:“云想衣裳花想容。”形容一个女人有多么美,不直接写她的形态,而是说彩云都想成为她身上的衣袂,牡丹花都想拥有和她一样的姿颜,在人和物之间也可以有这样的通感。
“思”跟“念”从来都是放在一起的。我们从小谁没有背诵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身在异乡,心已经飞回到家园了,这就是思念。《说文解字》说:“念,长想也。”长想,就是念念不忘,反反复复时时刻刻都在想。所以《释名》解释这个“念”字说得特别有意思:“念者,黏也,意相亲爱,心黏着不能忘也。”我们今天总说念念不忘、心心念念、碎碎念,都是说有一个念头在黏着你,挥之不去。有时候念叨起一个人,是无法自己停下来的。说和尚在“念经”,是因为他一遍一遍黏在经文上,这个声音一直在重复。说小孩儿要“念书”,念念英语,念念古文,要一遍一遍大声念出来。从心念到声念,黏在一起、念念不忘、碎碎念这个状态,描摹得多么生动啊!
除了思念、思考,还有思虑。《说文解字》上说:“虑者,谋思也。”为谋划一件事情反复深入地思考,仔细地推敲,这样一种状态就叫作思虑。《论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史记》上也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长远、周密、透彻的思考,才叫“虑”。看看我们今天的人,善于深谋远虑吗?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判断力也有所提升。信息量过多、过剩,反而容易造成误读和误判。所以虑者从心,人要从看见到思考, 才能做到深谋远虑。
其实这个道理,古人早就教导我们了,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一个非常细腻的推导过程。人要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境地,才能志向坚定不动摇;志向坚定了,做事才能沉静不急躁;做事沉静不躁,心态才能安定平和;心态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最终才能有所收获。在今天,沉静、安定真是一种生产力。人在沉静、安定中,才能从向外看转向向内看,由外感转向内省。而一个人只有经过独立的思考,才能真正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真能像《大学》里面说的那样,能够明辨是非、知所先后吗?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学和思,逐渐接近“大道”吗?我们那种柔软的悸动、绵长的相思寄托在哪里?我们终将经由深沉、理性的思考,达到什么样辽阔的境界?读懂这些字,跟着这颗心,去思去想,去念去虑,一步一步走过来,也许我们能够还给自己一种充实、圆满的状态。
相关推荐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古人通过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创造出栩栩如生的汉字。汉字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与自然的沟通,传统节日是中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跟于丹老师一起,回到那个天地万物与人类息息相关、互相映照的时代,追寻现代人逝去已久的古典情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dc/1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