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芈月传高收视高争议大众化追求遭遇分


早在年初,当时尚未 定档的《琅琊榜》和《芈月传》,除去被粉丝和观众所期待,同时更是电视剧业内盼望的两支强心剂——正剧范儿的长篇古装剧是否还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成为大家内心一个隐隐的问号。一位行业内的朋友就曾在聊天中谈到:“这两部剧如能成功,将会大大打击现今市场上盛行的古装雷剧,反之,对古装剧市场则是沉重的打击,今后的古装剧路线会更加轻浮,精品会更少。”

确实,当今的中国古装剧,大多数可称为古偶剧,底蕴欠缺,虽也不乏精品,但类型相对单一,整体制作水平有目共睹。而自《楚汉》口碑收视双输之后,笔者印象中除去《精忠岳飞》外,便再想不起有大制作古装正剧敢贸然试水了。

《琅琊榜》和《芈月传》是两部有时代特殊印记的作品。他们都顺应了IP改编的时下热潮,却打出了“正剧”的旗号。然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琅琊榜》原著粉丝众多,基础坚实;屡出精品的侯鸿亮团队将自身沉稳大气的风格融入其中,让观众耳目一新。尽管播出时部分改编也曾遭到原著粉丝质疑,造型亦受到观众批评,但最终的结果大家已经看到,无疑是成功的。而《芈月传》的书在播出前看过的人甚少,难谈粉丝基础,很多观众连“芈”字读音都不清楚,其期待值更多来源于对“甄嬛原班人马”的信任。然而观众的这种期待,也带有一定程度上的矛盾:无论《芈月传》是否为《甄嬛传》第二——重复,或不重复,在观众心中,恐怕都很难说是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由《芈月传》引发的思考——

(1)分众市场下的大众化作品必然引发争议

《芈月传》先天自带话题,播出后遭遇争议本在意料之中。但在如此高收视(目前日均收视双台破2,上次有这样两家卫视同时播出均有如此成绩的剧已经难以记清)和高网络播放量的情况下,部分网友差评却是触目惊心:豆瓣系统评分低于《武媚娘》,评分下方相关吐槽长短评无数,部分媒体也顺应风向发出了负面声音。这种成绩和口碑上的反差,虽然营造了热度,却让人难以理解。

《芈月传》也许播到目前,存在问题,尚未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值,但真有部分评论中描述的那样不值一提,一无是处吗?

最近导演郑晓龙在各个场合和媒体屡次提到了“电视剧的分众化与大众化”、“四世同堂看电视”等等。这些只言片语在采访中可能远不如“去甄嬛化”等标志性观点吸引人,匆匆一闪而过。然而正是这说者无心,听者无意的几句话,却恰恰是这场争议形成的重要原因——《芈月传》在一个观众习惯分众化的时代,没有只针对固定群体,坚持走了大众化的路线。在古装剧市场甚至电视剧市场日益年轻化的阶段,演员年轻化(人气偶像片酬高,成为市场的香馍馍),题材年轻化(仙侠玄幻比比皆是),内容年轻化(力求符合现今年轻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处事基调)。《芈月传》却希望自己成为一部老少皆宜的电视剧,而非只为年轻观众服务,即导演郑晓龙口中的“大众电视剧。”

这是他对《芈月传》的一次坚持,更是对自我创作理念的一次坚持。

郑晓龙在前不久曾对有些媒体私下感慨:“我接受批评,但网上现在有些话说的太激烈了,完全不是文艺评论啊”,无奈之情溢于言表。“文艺评论”,这个词汇在今天的文艺界几乎已经消失(当然,“文艺界”也变成了“娱乐圈”)。作为一个年过六旬的文艺工作者,当郑晓龙还坚信自己的创作即使遭到批评,也应是持不同理念者以自身观点进行论证和反驳时,遭遇的却是言辞激烈的批判甚至部分的谩骂。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

前日笔者偶与一老年观众聊到《芈月传》,谈到的基本都是剧情的发展,当时的历史情况,主角未来的走向等等。当被问及知否《芈月传》遭遇口诛笔伐时,对方回答:“看报纸说有争议,我觉得挺好看啊”。不得不说,在网络上掌握 话语权的,更多是年轻人。尤其针对娱乐性话题而言,年轻人更是发表观点和吐槽的主力部队。因此在网上热议度高,好评度高、人气高的电视剧,一定是获得年轻观众和网友认可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大多数是从一开始就将目标人群锁定在了年轻观众身上。这种有的放矢的题材选择和制作模式,正应对了前文所提到的电视观众“分众”现象。

郑晓龙日前在一次行业论坛中曾谈到:“电视剧不能只考虑年轻人的感受,还要考虑中老年观众的感受。电视机前还有很多中老年人,他们也有看电视的权利。从我们来讲,最初的概念是想让一家人在电视机前看电视。”这段话也正说明了他作为老一辈电视剧创作者,做《芈月传》的理念与初衷。必须承认的是,年轻观众和年长观众在看待一部电视剧时无论观看习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fz/11456.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