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没有准分子治疗白癜风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30813/4236956.html按: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生龙教授于年1月16日病逝,其时与碧波正在回宁途中,突闻此讯,亦觉悲恸。李老师为碧波授业师,于情理自当撰文纪念。而比来凡四阅月,诸事纠葛。昨日因转戴建业教授论古代文学教学现状文,又有讨论,遂及于李老师教学事,碧波遂撰此文,以为纪念。因为推介,以见师大往昔。
年本科毕业时,曾动念写一写在师大四年的一些人和事,只是生性惫懒,又因为思路一向主观,不擅长散文写作,大一时就曾被写作学老师批评过,始终惴惴不安,终于搁置。曾经以为,以后还有很漫长的岁月,隔得久一点,可以更理性地去看待昔日之我和昔日之师大,直到年初惊闻龙爷的去世,才发现原来以为的来日方长,竟会变成猝不及防。
而我隔了很久竟没有写一点追忆的文字,是不肖,更是不安。近几年学术与文字都荒废,很担心今日所有的文字,远远不足以表达自己真实的心情。而今天突然看到的一篇文章,提及本科教学应当注重“涵咏”,李老师当年上课时的音容笑貌,一时间便浮上眼前。饭间跟新明谈及,被教训说“忘本”,深为惭愧。而随之次第清晰的记忆,也在促使我写下这些远不足以表现李师学术人格全貌的小事。李师的其他硕士和博士是否早有撰文纪念,我不知道。他们所知道的应该比我要多得多,然而,他人的挽歌且传说他人的故事,于我,需要铭记的是,龙爷是怎样带我推开古代文学的门,领我遇见最初的风景。
从08年至今十年,无论师大还是南大,经常在集体场合被提问:你们有多少人是因为喜欢文学而选择中文系的?设问的前提,似乎就是今天很多学生被“绑架”学中文后的消极状态。我应该比较幸运,大学读的就是我的 志愿专业,所以一开始也比较听话。年9月底,应该是军训后的 个星期二,文学院的 堂专业课,便是龙爷的古代文学。龙爷当时五十多岁,仪态端详,精神健朗。初次见面,龙爷的形象很温和,大概类似今天流行的“佛系”的说法,印象中很多时候看到他都是笑眯眯的,也不知道是谁安的称呼,后来我们全班都习惯叫他龙爷。我一般在下午2点左右总是非自己可以控制地会瞌睡,所以错过了龙爷 次课程的开始。去年冬天,跟09级同学谈及龙爷,听他追忆 节课龙爷讲的文学起源时,我几乎是没有记忆的,非常遗憾。
我们 年上课的方式是, 节课讲文学史,第二节课讲作品选,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逐字逐字地讲,每个字每句话的意思,都会清清楚楚。文义畅通后,再谈作品的价值和文学地位,有时候老师讲,有时候老师会提问讨论。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读《诗经·伯兮》(不记得是不是 篇作品了),龙爷让我们各自谈了自己喜欢的诗句,我最喜欢的是“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因为这让我想到了我很喜欢的《红楼梦》中的“花容月貌为谁妍”,这也是我当时读书比较幼稚的真实状态吧。而讲《载驰》那次,我对女性文学的执念大概就萌芽了,周末在宿舍写了一篇很抒情的《美人如玉剑如虹》。总之,我当时应该是怀着一种很文学的心态在学习文学吧。再后来读《山鬼》,无论是龙爷读的山鬼的天真烂漫和后来的寂寞忧伤,还是讲解时说到这首诗整体上情感曲折变化在先秦文学中的少见,都深深感动着我。
循着一堂堂先秦文学的课,我们读过《国语》《战国策》《论语》《庄子》,而花时间最多的,是读《离骚》。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是龙爷自己某种深沉的情怀所在。我们读得极慢,花的时间极长,课堂效果应该也极不好——对于大一新生的我们来说,读《离骚》全文,还是一字一句的翻译都必须认真理解,真不容易。记忆中讲了很多次课,而其他的作品,一般都是一节课讲一节课的。为了跟得上进度,我每次上课前都得先自己把文后的注释看了,有的还注到正文旁边。不认识的字也成片成片地出现。而龙爷不仅带着我们读完了,还始终带着深沉而丰满的感情。至今犹记,读到“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时,龙爷的声情与手势,让我在那一瞬间仿佛看见了一道理想的光。
龙爷讲的文学史,也常常会讲到更多文学史教材所没有的内容。有的当时懂了,也有的没懂。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那个学期之后,我真正爱上了古代文学,我喜欢那些文字里或真实而热烈的女子、或伟大而倔强如屈原如孔子。我们当时有个让同学们抱怨不已但其实对读书治学非常有益的学习要求,比较重要的先秦文学作品都要背诵,而若背不出来,考试时的论述题也就基本没法做,就会挂科。记得当时要背的,除了《诗经》《楚辞》,还有如《国语·邵公谏弭谤》《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之类的全文。当时的四门专业课号称“四大名补”,而先秦文学又是其中最难的。
第二学期的很多时间在讲《史记》,没背过书。辞赋太长,讲了《归田赋》和《刺世疾邪赋》,也要背。汉乐府中印象深刻的是讲《有所思》的时候,龙爷说“今天我们来讲讲汉乐府里面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女孩”。龙爷会唱京剧,所以他课上读的每一首诗或文,都会很有抑扬顿挫、回环悠远的味道,至今还记得他读“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时,那样一往情深;而读到“摧烧之”后还要“当风扬其灰”时,他又停下来说了一句,你们看,这小姑娘很有意思吧。而到 ,他又会提醒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jt/11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