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觅苏记宜兴东坡书院买田之地下


年8月6日,我从苏州乘朋友之车来到宜兴丁蜀镇,前去探看东坡书院,该书院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南麓东坡路号。按照清光绪十七年《重建东坡书院碑记》中所载,此地的蜀山原名叫独山,因为东坡游览宜兴后,赞美独山“此山似蜀”,于是当地人就把独山改称蜀山。当年东坡所买田地就是处在蜀山脚下,后来有人在这处田地上盖起了一座东坡祠堂。潘序伦在《蜀山东坡书院史话》一文中说:明朝中叶,宜兴东南八乡中出了一位出身翰苑仕至侍郎的沈晖。他为了纪念东坡买田阳羡的事,就在蜀山东南、自古相传的“东坡买田处”建立一座东坡祠堂。这座祠堂建筑,在我青年时期曾得父老告知,在当时是立有碑碣可据的。太平军与清军交战,吾乡介于江浙两省要冲,遭受兵燹最烈,东坡祠堂被焚为灰烬。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宜兴东南八乡中所有称得起“半耕半读”的“书香门第”的世族,计有二十四族,于清光绪十七年,合资重建了这座东坡祠堂。再后来,在祠堂的基础上又扩建为了书院。我驱车来到此处,原本以为东坡书院处在丁蜀镇的闹市区,不曾想这一带看上去更像是城乡结合部,以至于我怀疑导航指错了地方。然行驶到书院的拐口之处时,顿然感到这里被一种无形的雅气所笼罩。

金镶玉

可能是疫情之故,书院无人看守,同时也未见到游客,今日天气大热,我将车停到一个背阴处,而后一路走到书院门前。在门的侧旁看到了东坡书院简介牌,此简介称:明代弘治年间(-),工部侍郎沈晖出资购地三十余亩,在原东坡祠堂的基础上,建造了一座颇具规模的东坡书院,其后历代均有修建。消咸丰十年(),太平军进驻宜兴时,书院大部分建筑被焚毁。同治年间由当地士绅集资重建,光绪年间又进行了扩建,始成今日之规模。清先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后,书院改为东坡高等学堂,后称东坡小学,是宜兴最古老的小学校之一。

古石桥

如此说来,早在弘治年间这里就将东坡祠堂改建为了书院,废科举之后,此处又改成了小学。潘序伦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归国后任上海商科大学教授、教务主任及院长,他在13岁时就曾在东坡小学内读书,所以他对东坡书院的变化了解得颇为详尽。年11月,他请侄子前去探看东坡书院的情况,侄子告诉他东坡小学一度改为红阳小学,并且:“‘似蜀堂’、‘讲堂’、‘东坡买田处’三块匾额,都铺了楼板让学生在上面跳跳蹦蹦,字迹很快就要磨灭。勤孟请李校长赶快保护起来,因为这是名人手迹,否则,就要绝迹了。李校长说,‘文革’期间,学校受到重大破坏,所有装饰性的匾额、雕花门窗尽付一炬,碑石(如李东阳撰的东坡书院记)都推倒作为凉台或筑了桥孔。第三进中两株百年桂花树也砍倒了。”以此说明当地人一直认定东坡书院所在地就是当年东坡在世时所买田地。正在观看间,一对夫妇打着阳伞抱着孩子走到东坡书院门前,我本以为他们要入内参观,然而他们却过门而不入,穿进了旁边的一个月亮门。我走上前张望,这里有上坡的台阶,想来这是登蜀山之路,也说明了蜀山上仍有人居住。

泮池

书院的门不敞阔,资料上说匾额出自唐文治之手,但眼前所见乃是舒同所书。侧墙上的介绍牌称门楼前原有一河浜直通蠡河,称为书院浜,当时的学生上学要摇船进来。遗憾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此浜被填没了。走入大门,前面是一条长长的甬道,侧旁长着一片金镶玉竹。跨过一条古老的石桥,旁边的介绍牌上称这是泮池,但其泮池为矩形状,与他处略有不同。

第二进门厅

走入第二道门,在一块大理石影壁上再次看到了东坡书院的介绍,细看上面的文字,其首先谈到了蒋之奇帮助东坡买此地之事。刚经过了阳明的暴晒,站在门廊下阅读此文,得到了片刻的荫凉。

大理石屏风

酣眠

寂静无声的院落颇为匹配此情此景,然我却突然听到了猫叫声,定神细看,两只猫躺在屏风下躲避太阳的灼热。一只狸猫在那里大睡,另一只猫好像是玳瑁猫,它看了我一眼后发出了温柔的叫声,我摸出书包内的面包撕下几块摆在它的面前,它瞥了一眼又转头睡去。

紫砂壶

第二进院落的正中摆放着净人高的一尊紫砂壶,宜兴紫砂天下闻名,据说这种紫砂提梁壶就是东坡发明的,然眼前所见的这把壶显然个头太过巨大,更多者是一种摆设。

东坡买田处

继续前行,看到介绍牌中称第二展室原本是飨堂,并且说飨堂是祭祀苏东坡的地方,每年农历12月19日东坡诞辰日时当地的文人乡绅学子们聚焦于此来祭祀坡公,介绍牌上又说室内原有左右两半亭,一边刻的是《楚颂帖》及诗词,另一边刻的是兴造碑记,而今这些旧物已无,现在摆放的紫砂东坡塑像,乃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大师所创作。

沉思

进入飨堂,正前方挂着匾额,上书“东坡买田处”,下面是一幅具有现代色彩的风景画,想来那是画家眼中的蜀山。前方立着一尊高大的东坡像,这么巨大的塑像全部用紫砂制作,以此说明当地人对东坡之喜爱。东坡此像着装很正式,他左手敛衽,右手拿着毛笔作沉思状,想来正准备写一幅书法作品。

紫砂浮雕板

客厅全套坐具

飨堂两侧的墙上用紫砂制作成了一些画板,以浅浮雕的形式展现着东坡的生平,其中一幅乃是“买田阳羡”,上面称:“他曾托单锡在善卷黄墅村买了约二百亩田”“此田产后来苏家一直赖以济衣食”“东坡还托邵民瞻在滆湖边的塘头村(当时称淹头村)买田一百多亩,并建了一座水闸”。看来东坡在当地买田地的数量不小,只可惜他没能安居于此。

侧厅

侧厅匾额

生平足迹

然宜兴市政协所编《苏轼与宜兴》一书中称:“据《宜兴县旧志》载,宋元丰八年(公元年),苏轼得神宗诏旨,准定居宜兴。是年五月,苏轼携全家来宜,买田筑室于蜀山南麓,称为‘东坡草堂’,亦称‘东坡别墅’,大约瓦房、草房夹建。后苏轼被放逐岭南、琼海时,将子孙安置在这里。苏轼卒后,其子孙北归,房舍遂荒废。元代经修茸改为‘东坡祠堂’,后又为僧舍。”看到这样的变化,真令人感慨。

第二进院落

第二进院落侧房

界碑

正堂之后还有一进院落,门楣上挂着“怀苏堂”的匾额,树下有块石碑上刻着“东坡”二字,不清楚是不是当年东坡家的地界碑。厅内展示的是一些书法复制品,有个标牌上注明是日本人捐赠的。其中有个展板介绍的是佐藤房雄的东坡情结,上面称佐藤先生在25岁时就爱上了东坡的诗词和书画作品,并致力于这类作品的收藏,他在自己的家乡神奈川县廉仓市建了楚颂庵。四十多年来佐藤房雄几十次来中国寻访东坡足迹,他的勤奋令我大感惭愧。介绍牌上还说他先后三十余次来访宜兴东坡书院,而我却是 次来到此地,看来佐藤房雄的东坡行不知超过我多少倍。此室内还悬挂有东坡像拓本,此像上的形象与他处所见不同,不清楚其所本。

日本友人捐赠物

拓片

少见的东坡像

佐藤房雄的东坡情结

继续向后参观,来到了似蜀堂,而今这里摆成了讲堂的模样,只是桌椅都很矮,不知坐久了会不会腰疼。

楚颂堂

似蜀堂

精美的新楼

东坡井

一进院落为一座二层的木楼,名为望湖楼,据说登上此楼能隐约见到太湖烟波,然此楼多次遭到火灾,眼前所见是年重建,但其建造手法却比前面几进院落要精美得多。此院中还有一口东坡井,介绍牌上称这是东坡家人当年所享用者。

书画展

后花园

碑廊穿过此院落,后面的配房则以展板的形式展现着宜兴当地后学有成就者,以此说明当地文风之盛。旁边还有碑廊,里面的刻石都有玻璃罩了起来,我把偏振镜放在了旅馆,不能带到此处派上用场了。eili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jt/11703.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