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玳瑁 > 玳瑁的形状 > 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第22讲两汉乐府诗惊
当前位置: 玳瑁 > 玳瑁的形状 > 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第22讲两汉乐府诗惊
《乐府》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乐府诗
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第22讲
两汉乐府诗:惊艳两千年
乐府:汉朝的文工团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西汉元封年间,负责给汉武帝养狗的狗监李延年在汉武帝面前演唱了一曲《佳人曲》。汉武帝听完以后,感叹良久,出神地说:“善!世岂有此人乎?”太好了,难道世上当真有如此美人?这时,在一旁的平阳长公主说:“延年有个妹妹,能歌善舞,美若天仙,着实不错。”于是,汉武帝遂召见李延年的妹妹李夫人。一见之下,惊为天人,李夫人开启了自己从歌舞艺人到皇后的逆袭之路。一人得道,仙及鸡犬。不久,李延年由贱而贵,获封协律都尉,管理乐府,每年食二千石俸禄。
说到乐府,还要追溯采诗才行。采诗,或者采风,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夏书》和《周礼》中就有记载,所谓“采四方风俗以观民风”,那时的采诗官称之为“风人”或“行人”。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也难以贯彻。《诗经》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再无系统完整的诗歌选本。秦朝时,虽有乐府之名,却无采诗之实。汉初承秦制,虽设乐府令,但乐府仍然有名无实。直到汉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乐府的地位随之上升,汉武帝命人“采诗夜诵,其辞大备”。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音乐,为圣人所喜欢,可以使民心向善。它能感人至深,移风易俗,所以,以前的君王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实施乐教。
乐府,类似今天的文工团,负责将文人诗谱曲演唱,并收集民间歌谣。关于它在汉朝的地位,《汉书·礼乐志》上有过一段记载。
初,高祖既定天下,过沛,与故人父老相乐,醉酒欢哀,作“风起”之诗,令沛中僮儿百二十人习而歌之。至孝惠时,以沛宫为原庙,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为员。文、景之间,礼官肄业而已。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
汉高祖刘邦刚平定天下后,路过家乡沛县,与家乡的故人父老聚会。大家喝酒吃肉,好不痛快,情绪激动,情之所至,刘邦忍不住引吭高歌,作了一首“风起”诗: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然后,高祖又下令让老家沛地挑选了一百二十个儿童歌唱这首曲子。后来,汉孝惠帝将沛地宫殿作为家庙的原庙,又令“儿童合唱团”配乐演奏,并定下一百二十人的编制。“文景之治”时,有礼官专门学习礼乐。汉武帝时,确定了郊祀礼乐,将天帝太一祭祀坛建在都城西北的乾位,类似今天的天坛;将祭祀后土神皇的祭坛建于于汾河北面,营造出水泽中凸起的土状,类似当今的地坛。然后又建立了乐府,命乐官采集赵地、代地、秦地、楚地各种风格的民间歌谣,并在夜晚诵唱。汉武帝又任命令自己的大舅哥、 音乐家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任用司马相如等一大批文人创作诗词歌赋,然后考证律吕谐音,再用乐队进行八音和谐,最终形成了十九章歌曲。正月上辛,甘泉圜丘,以七十个童男童女唱响这些歌谣,从晚上开始祭祀一直到天明。夜间,随着歌声唱响,常有神光如流星一样聚集在祠坛上空,皇帝便在竹宫里遥望跪拜,陪同祭祀的百官也都肃然起敬。
西汉时期,音乐机构除了乐府,还有主管郊庙制约的太乐。到了东汉,音乐管理机构则变成了相当于太乐的太予乐署和类似乐府的黄门鼓吹署。
乐府诗:朗朗上口的配乐诗
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的课本中,有一首小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和《江南》同样有名的的还有一首《长歌行》,其中名句更是老少皆知: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样的汉朝乐府民歌,在两千多年后的孩童读来,仍然朗朗上口,简单易懂。这大概就是乐府诗受到人们青睐的原因。
乐府诗,简称乐府。高教版《中国文学史》第三版上说:“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西汉乐府诗数量不多,除了《大风歌》《佳人曲》,《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铙歌》18首等,现在可见的乐府诗多作于东汉。相比于诗经中的四言,乐府诗中出现了长短不一的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诗,尤其是五言诗得到长足发展,从西汉的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后来的文人五言诗,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
《铙歌》又称《铙歌十八曲》,是军中乐歌,也有人认为是汉乐府的郊祀歌。《铙歌》中既有表现战争主题的《战城南》,也有后来为李白所沿用的《将进酒》,更有表现爱情主题的《有所思》和《上邪》。
战城南
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城南城北有战事,众多士兵皆战死,死在野外不埋葬,乌鸦啄食我肉身。
请让我对乌鸦说:“吃前请为我悲鸣,战死野外没人埋,腐肉怎会口中逃?”
河水清清不停流,蒲苇茂密更葱郁。
善战骏马皆牺牲,只有劣马徘徊鸣。
桥梁之上筑工事,南北两岸怎交往?
不收庄稼吃什么?想做忠臣也不能。
怀念忠诚好战士,忠臣良将人怀念:
天亮出门去打仗,晚上未能同回来。
同属战争主题的,还有宋代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收录的《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出门去打仗,到了八十才回来。
路遇家乡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谁。
远看你家老宅子,松柏参天坟墓多。
门前野兔狗洞入,房梁之上野鸡飞。
院里长着野谷子,野生葵菜绕井台。
野谷捣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羹汤。
汤饭很快做熟了,不知端给谁人吃。
走出家门向东望,老泪纵横沾衣裳。
一个满头白发的退伍老兵回家了。十五岁离家参军,八十岁蹒跚回乡,家里只剩下一座座荒坟。老屋里鸡兔乱飞,院子里野草纵横,随便弄点野菜做顿饭,可又端给谁吃呢?出了家门看着远方,泪水打湿了衣裳。不过相比《战城南》中战死沙场的士兵,祈求乌鸦不要吃自己的尸体,老兵至少保存了一条命。
将进酒
汉·佚名
将进酒,乘大白。
辨加哉,诗审搏。
放故歌,心所作。
同阴气,诗悉索。
使禹良工,观者苦。
来喝酒,干了这一杯。
奏起伏羲《驾辩》曲,歌舞正繁盛。
弹起旧歌谣,奏响新曲子。
同饮同哭泣,歌舞渐衰落。
大禹这样的良工看了都觉得苦。
掀开中国文学的红盖头,总能闻到阵阵酒香飘来。汉乐府《将进酒》一出,引无数诗人竞折腰。其中自然要属李白的《将进酒》最为豪迈洒脱,此后宋元明清各朝皆有诗人以此古题进行创作。
有所思
汉·佚名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
东方须臾高知之!
心中有思念,人在大海南。
拿啥赠给你?双珠玳瑁簪。
上有珍珠和玉环。
听人说你有二心,心里伤悲砸碎它。
捣毁它,烧掉它!风把灰尘吹扬起!
从今往后,不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叫,兄嫂知道了。
唉!
秋风肃肃雄鸡鸣,天亮就知怎么办。
这首《有所思》是一首写分别的爱情诗。后来,李白也写过一首同题《有所思》:
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
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
长鲸喷涌不可涉,抚心茫茫泪如珠。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我所思仙人,神在碧海东。
海寒多天风,巨浪掀翻蓬莱和方壶。
长鲸喷涌阻隔不通,心中茫茫泪如珠。
西王母的青鸟可以东飞渡海,请寄封书信给东海麻姑。
相比于分手的诗歌,人们明显更喜欢海誓山盟的句子。由琼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还珠格格》里,紫薇有一句诗:“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这句诗正是脱自《上邪》。
上邪
汉·佚名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苍天在上。
我愿与你长相爱,
我们的爱情永远无绝衰。
除非高山没棱角,
除非江水都枯竭
除非寒冬雷阵阵,
除非酷暑雪纷飞,
除非天地相连接,
我才敢与你情义绝!
两汉乐府诗中出现了大量叙事诗,而且成就颇高。比如《陌上桑》就描写了一位美丽聪明的姑娘罗敷如何拒绝好色使君的故事。
《陌上桑》
汉·佚名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太阳高高升东南,阳光照在秦家楼。
秦家有位俏姑娘,自己起名叫罗敷。
善于养蚕和种桑,来到城南采桑叶。
青丝做成篮子绳,桂树枝是篮子柄。
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戴着珍珠环;
浅黄丝绸做下裙,紫色绫子做短袄。
路过的人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看。
年轻的人们见罗敷,脱下帽子整头巾,
耕地的忘了在犁地,锄地的忘了自己的锄头;
回来相互多埋怨,只知道一心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来,五匹马停下不向前。
太守派遣小吏去,问是谁家美娘子。
“秦家有位俏姑娘,自己起名叫罗敷。”
“罗敷芳龄几何啊?”
“今年不到二十岁,十五却绰绰有余。”
太守又来问罗敷:“可愿与我同乘车?”
罗敷上前来回话:“太守你可太愚蠢!
太守你已经有妻子,罗敷也已有丈夫!”
“东方车马千余骑,丈夫排在最前头。
怎么识别我丈夫?白马后面小黑马,
青丝拴着马尾巴,马头上戴着金笼头;
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值千万钱,
十五岁太守府里做小吏,二十在朝廷做大夫,
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成为一城主。
他皮肤洁白有胡子;缓缓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在官府。
太守聚会几千人,都说我丈夫最出色。”
罗敷是聪明美丽的,也是幸运的。相比罗敷,《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妻刘兰芝就要不幸得多。《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 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心相爱。恶婆婆焦母对刘兰芝百般刁难,不得已,刘兰芝只好回到娘家,却遇上县令之子、太守相继求婚。但刘兰芝心向焦仲卿,断然拒绝,刘兰芝的母亲和兄长百般刁难,不得已,刘兰芝投水 ,而焦仲卿也 了。死后,二人合葬。桐树枝叶相连,坟头鸟雀成双。
东汉末年,宦官当道,朝廷腐败,民不聊生,《东门行》就描述了一个为贫穷所迫的底层人士走走上了起义反抗的道路的故事。有人把这首诗称为汉代乐府中思想最激烈,斗争性最强的一篇作品。
东门行
汉·佚名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出了东门不想回,回到家门多伤悲。穷苦汉子回到家,米缸空空无粒米,回头衣架没衣服。拔剑出东门,杀富又济贫。妻子拉住他衣襟,跪在地上哭着说:“别人只想求富贵,我愿和你吃稀粥。抬头向上有青天。低头膝下有幼子。看在老天爷和孩子的身上,你可千万不要干傻事。汉子说:“走开,别拦着我。我已走得太晚了!你看看我白头发都要掉光了,这种苦日子还能活几天?”
汉哀帝时期,哀帝本人“性不好音”,加上乐府对社会道德的消极影响,繁荣了一百多年的乐府被取消了。曾经的宫廷乐师只得散落民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相互交流。
乐府作为机构虽然消亡了。但乐府诗却以极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而“乐府”一词则从官署名转变成诗体名。南北朝时期,采诗制度沿袭汉朝,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南朝诗人徐陵的《玉台新咏》都收录有《乐府》歌诗。乐府诗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更对对七言诗、歌行体甚至后来的律诗绝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初唐时期,面对乐府诗多袭用旧题的现象,白居易和元稹开展了一场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新乐府。北宋时期,一位诗歌狂人对乐府诗情有独钟,以一己之力编纂了一套一百卷的《乐府诗集》,他就是郭茂倩,一个开封府的七品小官,因为保存了诸多乐府诗史料,而得以在文学史上留名。
(图片源网,侵删。)
延伸阅读:
欢迎加入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ly/10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