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统编三下第23课《海底世界》是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自然奥秘”为人文主题,旨在通过《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等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自然之美丽、神奇的同时,读懂课文的写法,“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介绍清楚的”,并能够试着在习作中“用法”,“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也即单元习作中的国宝大熊猫。课文共7个自然段,先在第1段中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好奇,再在课文第2到6段中依次从海底世界很安静、海底动物常常窃窃私语、海里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底植物的差异很大和海底的矿产资源丰富等五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本文共三道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旨在以“读”促成学生对于课文优质语言的积累,并进一步“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课文的选材组材之法,掌握阅读要素中提及的“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事物”这一“写法”层面的知识与技能。在课后习题一的基础上,课后习题二、三进一步从“如何写清楚”的角度进一步落实阅读要素。其中,课后习题二以第4、5段的关键句为例,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找下面的句子在哪个自然段,说说那两段话是怎样把这个意思写清楚的”,而课后习题二则以“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和“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这两处拟人句为例,从“怎样写”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肌理,感受课文语言的秘妙之处——“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作为一篇三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依据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我如是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 课时,在识字学词的基础上,先围绕课后习题一,把握课文内容,再依据课后习题二、三,逐段研读课文2、3两段的内容,从“如何写”的角度带着学生研读语段,感受特殊语句的表达效果。第二课时,继续依据课后习题二、三,逐段研读余下的课文语段,进一步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某个方面把海底世界写清楚的。于我而言,面对《海底世界》这样的中低年级课文教学,不是难在课时的划分、重难点的把握,而是难在如何针对并不复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学习。二、教学记录一、揭题导入,回顾学法开课伊始,教师借助板书回顾旧知——上节课,以“抓关键词”“整合信息”的方法来梳理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五个方面来写清“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并进一步告诉学生,本节课将要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二、聚焦四段,巩固学法揭题结束,教师以“预学时感兴趣的段落”为依据,引导学生聚焦第4段。在知道第4段是围绕“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来写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读第4段,按照“读——朗读语段,圈——圈出动物名称,想——动物们怎么活动,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的学习要求有序展开自学。学生自学结束,教师指名交流,先核对文中涉及的动物名称,随机通过图片了解“梭子”和“梭子鱼”,再让学生借助《语文作业本》第5题(这段话是通过、、和,还有等动物的活动方式来写清楚“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式”的意思),说清第4段是围绕哪些动物写清中心句的意思的, ,指名试说之后,学生自主练说一次。理清第4段的主要内容之后,教师随机指名交流最感兴趣的动物活动方式: 名学生对“梭子鱼”部分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贴梭子鱼的活动方式——游,并通过“梭子鱼”的活动速度——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与生活中地铁、火车的速度相比较,感知“梭子鱼”的快。第二名学生对“海参”部分感兴趣,教师先引导学生总结海参的活动方式并板贴“爬”,再引导学生回顾《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对海参活动方式的描写,与毛毛虫和蜗牛相比, ,引导学生前后对比,读出海参的慢与梭子鱼的快。第三名学生对“乌贼和章鱼”部分感兴趣,教师先引导学生总结出乌贼和章鱼的活动方式并板贴“退”,通过指名师生合作表演,边读边演,表现并读懂出乌贼和章鱼的活动方式——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读好句子。第四名学生对“有些贝类”部分感兴趣,教师先引导学生总结出贝类的活动方式并板贴“巴”,学生讲清“巴”的意思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读出贝类的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时的开心, 借助《语文作业本》第5题中的选择题,了解此处将“有些贝类”当做人来写的表达效果——把贝类当做人来写,写出它们很聪明,能借助轮船节省自己的力气。交流完“最感兴趣的动物活动方式”之后,学生再次齐读教师板贴的中心句,感受第4段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完第四段的内容之后,教师以“给海底世界里的动物们颁奖”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动物们的活动方式给小动物颁奖,以此促成学生对课文第4段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在交流时,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言,将“沉着冷静星”“最慢之星”颁给海参,将“节俭之星”“聪明之星”颁给贝类,将“速度最快星”颁给梭子鱼,将“逃跑之星”“科学之星”颁给乌贼和章鱼。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写法”的角度解读文本:“海底世界的动物有20多万种,作者为什么要选择文中的这四类?”学生稍作思考,便明白作者是着眼于这四种动物各自不同的运动方式而将之选入的。教师顺势依据学生的回答板贴“不同特点”,再次强调写法——围绕中心意思,抓住不同特点来写。读懂“写法”之后,教师继续追问:“海里还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动的?”学生以海龟、水母、玳瑁、带鱼的活动方式为例说话。接着,教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通过飞鱼、魔鬼鱼、吸盘鱼和海马等动物的活动方式:①飞鱼跃出海面的时候,就像张开翅膀一样飞起来。②魔鬼鱼游泳的时候裙摆飘动,就像在翩翩起舞。③吸盘鱼把自己牢牢地吸在大鲨鱼的身上,作免费的长途旅行呢。④海马在水里悠闲地游着,它是整个鱼类中 能直立游泳的。进一步感受海里动物的互动方式之多种多样。随后,学生选择其中上述四种生物之一,或自主想象,学着教师的样子,试着将这种动物的活动讲出趣味,说给同桌听。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件中的动物是否适合选入第4段中的思考,进一步从“写法”“选材”的角度明白课文是如何抓住不同动物的活动特点来说清中心句所表达的意思的。三、研读五段,由“学”到“用”学完第4段,教师让学生从“学”到“用”,默读第5段,抓住关键词,完成思维图,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清“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的。随后,教师将四名学生所画的导图投屏,在比较中总结并板贴第5段时围绕“色彩”和“大小”这两个“不同方面”来写清楚“海底的植物差异很大”这一意思的。接着,教师先引导学生聚焦“色彩”句,一边欣赏海底植物的优美图片,一边朗读,感受海底植物的风景如画、绚丽多彩、五彩缤纷(学生语)。 ,学生聚焦“海藻”句,通过观察图片、与楼房高度作比较,感受海藻的长,并进一步通过朗读,在“大小对比”中感受海藻的特点。学完第5段,教师引读第6段,了解海底的能源丰富,借助图片和微课了解何为稀有金属之后,学生联系前文内容,齐读 一段,整体感知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与物产丰富。四、迁移训练,拓展阅读学完课文,教师提示学生,这是一篇写于 十年前的课文,这些年来,人们对于海底世界的探索仍未止步。接着,教师指名一生讲解阅读单中导图的题意之后,学生自读阅读单中的材料,完成习题:
①我国在南海发现可燃冰能源,其能量相当于吨石油。
②海洋生态学家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米深的海底,发现环状“深海怪圈”。
③美国海洋研究小组发现一种栉水母,科学家表示这是 的新物种。
④日本深海摄影师在海底24公尺处发现“水下麦田图”。
⑤中国海洋研究所发现了一种新物种——海洋真菌,可以有效塑料。
,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上台展示完成的思维图,一起从新能源、神秘现象和新物种的角度,在阅读中再次落实阅读要素,体会如何整合信息,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学习方法。课到 ,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海洋百科全书》和《海底的秘密》,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海洋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三、观课有感富阳区富春第八小学王佳老师在杭州市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审活动中所执教的《海底世界》,是本次活动七堂展示课中 一节呈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的课。因此,王老师在教学时,仅在揭题导入环节借助板书内容“抓关键句”和“整合信息”回顾 课时所学内容之后,便就顺势围绕语文要素的落实展开教学。通过王老师提前板书的学法小结——“抓关键句”和“整合信息”,我们可知,王老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试着将单元阅读要素与习作要素融合在一起来设计教学环节。作为一堂三年级的阅读教学课,王老师的这堂课有不少内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王老师的这堂课,依据文本特点,遵从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是在课时划分的基础上,按照语段顺序对 课时结束后剩余的课文内容(第4到6段)展开教学。同时,按照段落篇幅的大小、内容的多寡,教师将对第4段的教学用以继续巩固通过“抓关键词”和“整合信息”的阅读方法。随后,在学好第4段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相对简单的第五段,在课文语段的阅读中进一步巩固学法。 ,由“学”到“用”,通过对教师提供的课外阅读材料的操练,实践“如何从几个方面介绍某种事物”的谋篇布局之法。其次,王老师的这堂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支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样可学,有法可循。一是学习活动类支架。例如,在研读课文第4段时,教师为学生搭设了“读——圈——想”的活动支架,让学生沿着“读好课文——圈出动物——思考活动方式及个人喜好”的活动线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读懂文本。二是文本信息类支架。例如,为了让学生对讲述海里生物的活动方式感兴趣,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下水范句”,为学生示范了如何抓住动作说好飞鱼、魔鬼鱼、吸盘鱼和海马等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又如,课文内容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海底世界的新发现”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选择材料完成内容分类框架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单元阅读要素。三是图片影视类支架。在教学时,教师不仅随文出示梭子和梭子鱼的图片,为学生扫清内容理解上的障碍,还出示飞鱼、魔鬼鱼、吸盘鱼和海马等海底生物的动态图片及动作关键词,激发学生仿说仿写的表达欲望;教学第5段时,教师也及时出示海底植物的图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还随机以图片加微课解说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于他们而言有些陌生的稀有金属。四是活动情境类支架。例如,学习第4段,教师不仅创设“你最感兴趣的动物活动方式是哪一种”的情境,让学生依次研读文中描写动物活动方式的语句,还以“为海底动物颁发特色之星”的情境,深化学生对第4段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三,王老师的这堂课,不只带着学生读懂了课文相关语段的内容,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于“写法”进行思考。在第四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初读语段的基础上,以《语文作业本》第5题为依托,了解课文第4段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了哪些材料,以此帮助学生清楚地把握语段的段落结构。随后,教师又以《语文作业本》第5题中的选择题为依托,让学生读懂有些贝类“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之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接着,在学生通过给海底动物颁奖的方式深度消化课文内容之后,教师以“作者为什么选择这四种动物的活动方式来写”引发学生对“抓住不同特点的活动的方式来写清中心意思”的写法的发现。 ,学生“选择一种动物,将其活动方式讲得有趣”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飞鱼、魔鬼鱼、吸盘鱼和海马等四种动物中,哪种动物不适合加入第4段中”,以此,让学生在逆向思考中,再度认知课文“写法”。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呈现,无疑令人惊艳。尤其是,在第4段的教学中,从“给海底动物颁奖特色之星”,到“思考作者何以选择这四种动物的活动方式来写”,到“海底还有哪些动物,是怎么活动的”,再到“模仿飞鱼等语句把一种海底动物的活动说有趣”, “对飞鱼等四种动物,哪种不适合选入第4段的思考”,这部分环节的设计,真是精彩纷呈,好戏迭出。但这样的教学,对于听课教师而言,颇有“环节多得来不及记笔记”的“痛苦”;对于学生而言,是否会因为如此频繁变换的学习活动,致使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浮于表面”,流于热闹?毕竟,在教师如此精心安排与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各种答案的获取,如“将海底动物的活动说(写)有趣”,显得有些过于“轻而易举”,缺少一个相对“稚拙”的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学习过程。私以为,此处的教学,似乎可将“给海底动物颁奖”的环节略作压缩,以此把时间留给“海底还有哪些动物怎么活动”的说写练习及“上述动物的活动是否能选入第4段”的写法思考,或许,学生思维的成长轨迹,能更“可见”。此外,作为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教师整堂课均以课前准备的板贴代替板书,自始至终未曾使用粉笔写过一个字,不能说不是语文课上“写”之教学指导的缺失。/5/15企鹅打打滚
亦写亦画亦珍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ly/1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