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朕的乐器,你们买不起


这是前段时间疯传的一段视频:

央音同学们手中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乐器让大家直呼“高端上档次”!网友和世界菌是被这些“贵族乐器”震惊到了但是这几位有些不以为然。

手里没点儿存货

从无戏言的君王们

应该也不会这样大肆炫耀。

今天就让他们把自己私藏的乐器拿出来

让大家开开眼

乾隆:金编钟

清朝有两组御制金编钟,一组是康熙为庆祝自己60岁大寿打造,一组则是站在“康乾盛世”顶峰的天子乾隆为庆贺自己80岁生日制作。

乾隆效仿爷爷也选择用金编钟来庆生,除了表示对康熙的敬意,想通过这一重器向八方昭示大清王朝的鼎盛国力是他藏在金编钟里的又一“心机”。

同样是16枚编钟,相较于康熙的,乾隆这一组还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其中一个亮点就是“挥金如土”。

这组编钟共用黄金一万三千六百多两,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首先肯定是亮瞎眼,这么多金子做成的编钟当然要比法海施了法术的金钹刺眼多了,有多刺眼呢?脑补一下和太阳对视的感觉应该就知道了。如果想象不够直观,大家可以拿起计算器按一按,拿现在的黄金市场价换算一下就可以得到一个嘴巴自动张大的数字,一克黄金约RMB(一两≈50克),

×50×=,,

两亿多!这组算式算出的还只是黄金的价格,如果再加上它精致的工艺和作为国宝的非凡意义,编钟的价值就只能用“无价之宝”来标注了。

作为天子寿礼,“外貌”首先要华丽。象征帝王尊贵身份的龙、标志着盛世的祥云一样不少,钟的中央还铸有“乾隆五十五年制造”的logo。有了这些必备元素之后,编钟在制作上还得有些绝活,“用厚薄来区分音的高低”是这组编钟的超卓之处。常规编钟一般都是靠大小来定音的高低,但这一组“不走寻常路”,16枚钟大小一致,音高是靠钟壁的厚薄来定,壁厚的音高、壁薄的则音低。可以想见,要在乐器制作上取得此般大突破,工匠们当时也是费煞了苦心。

乾隆八十岁寿宴之后,每逢国家的重大典仪这16枚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编钟都会亮相,在《光绪大婚图》上,还能看到它们站立在太和殿东檐下的身影。

溥仪娶婉容时,也用到了金编钟,只是他的用法不是把它摆在那儿,而是把它典当出宫,变卖了。

为筹措大婚,溥仪以四十万元的价格把金编钟抵押给了北京盐业银行,自此,编钟便随着破碎的山河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命运。好在有陈亦候、胡仲文两位先生的忠心庇护,金编钟才得以从军阀和日寇的觊觎中脱险,在四行储蓄会天津分会的小库房里安全藏身二十余年后,于年1月18日,由胡仲文先生交还给国家。年,在外漂泊了二十九年的金编钟终于重回故宫,在昔日给予它尊贵身份的宫殿里接受后人的膜拜。

圣武天皇:螺钿紫檀无限

“螺钿”是夏商时期兴起的“奢华工艺”,在唐代最为盛行。先上一组图,大家感受一下。

是不是有种看花眼的感觉!

所谓“螺钿”,是指将螺壳、海贝磨制成薄片,根据装饰的需要将它们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艺术。借复旦大学历史学院韩昇教授的话来阐释螺钿器物,就是集各国珍宝于一身。“把南海出产的夜光贝,东南亚出产的 ,特别是缅甸出产的红 ,以及中东出产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而能用这么多国家的珍宝来构成中国珍品,显然只有唐朝才能做到。

这把颜值爆棚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就是唐代螺钿艺术举世无双的得意之作。琵琶正面与背面图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是日本圣武天皇的收藏品,也是 一件唐代五弦琵琶传世品。

现存于天皇的 “仓库”——正仓院中。圣武天皇所在的奈良时期,中国正值文化艺术极兴盛的唐代,为了向大唐学习,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团前往长安,将大量精美的艺术品从中国带往日本,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就是大唐馈赠给圣武天皇的礼物。

这件礼物能在眼睛具有多元选择的今天,击败种种“美丽诱惑”,成为惊艳世人的夺目之物,除了因为它从琴头到琴轴、面板、覆手再到背板,全身都嵌满了玳瑁、 、海贝这些宝物,还要归功于唐代工匠们在它身上注入的精湛工艺,这些工艺彼此之间层层相扣、紧密相连。

一处体现是在漆艺上,工匠们首先是用大漆工艺给琵琶上了一层能敌过千年流光的漆膜,然后又在漆底上用到了螺钿镶嵌工艺,即在不同漆底上采用不同技术镶嵌蚌片,在光线的照耀下,打磨后的蚌片能发出奇幻、绚烂的色泽。

在这把琴上,螺钿镶嵌艺术呈现出了它最华丽的艺术效果。

一处在背板上,琵琶背板上镶嵌有大宝相花、含绥鸟、飞云等纹样的螺钿,螺钿上还有毛雕。毛雕是极精细,也是最能体现工匠们高超手艺的工艺,其中 的宝相花就是用夜光贝壳精致雕琢裁剪而成,栩栩如生的飞鸟也是用毛雕刻画。

方锦龙五弦琵琶演奏《十面埋伏》

除了上述两例,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工艺在这把琵琶身上比比皆是:玳瑁里贴金箔、蚌片上嵌 ...

大唐要是也提倡“工匠精神”,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应该就是当时最受推崇的榜样。这种乐器因精细工艺而生发的美感无需赘言,光看上一眼,就终生不忘了。

维多利亚女王:黄金钢琴

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撒的狗粮全世界都品尝过,亲王修建的博物馆用两人的名字VA命名;亲王去世后,女王为纪念丈夫,四处立雕像....

大英帝国的土地上到处都是他们恩爱的见证物。这对“神仙眷侣”也都很热爱音乐,他们一起表演二重唱,编排交响曲。而且,他们的每个私人公寓里都有一架钢琴。

钢琴多的可以开琴行就算了,关键这些琴应该都造价不菲。至少埃拉德和贝西斯坦这两大钢琴界 品牌的光荣榜上都有过为女王定做黄金钢琴的记载,而这一荣耀过往也成为了两大公司品牌宣传的必提重点。

埃拉德的黄金钢琴是在年为维多利亚女王制作,这架钢琴并非依照千篇一律的模型制成,它是镀金的,琴体上绘有天使、歌手等图案,还有猴子戏仿人类演奏乐器的滑稽场景,它们都是由 微型画家弗朗索瓦·西奥多·罗查德一手画成。

钢琴现在在白金汉宫里放着,年英国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发表圣诞致辞时,它就在女王身后,虽然没有处于C位,但一点也不影响它从一屋子的豪华装潢中脱颖而出。

年的逍遥音乐节,它还登上了舞台。钢琴家斯蒂芬·霍夫用它演奏了女王和亲王 作曲家门德尔松的《 钢琴协奏曲》,“黄金之声”被再次奏响。

另一架黄金钢琴是贝西斯坦伦敦分公司在年应维多利亚女王要求而作。这台洛可可风格的钢琴,被称作“路易十五”,得此称呼是因为洛可可风格于路易十五统治期间最为盛行。

和埃拉德那台一样,路易十五也浑身挂金,饰满精美的雕刻和绘画。不幸的是,由于战乱,“路易十五”早已不知所踪。为重现“路易十五”的光彩,贝希斯坦在公司成立周年之际,翻出了当年的定制图纸,重新召集了制琴大师、雕刻家、画家在内的名专业技术人员,历时整整三年,用纯手工重制了这台历史名琴。

钢琴仅黄金金箔就使用了3公斤之多。这台钢琴以高达2万元的价格问鼎了世上最昂贵钢琴之座。

宋徽宗:松石间意

虽然对自己的江山经营不善,但是在文艺方面宋徽宗还是搞得风生水起。他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瘦金体”、诏令编辑的《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籍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古琴也因为这位“发烧友”在宋代大放异彩。

徽宗有多爱琴呢?除了有一个因搜尽历代名琴而扬名千里的“万琴堂”,他还专门开设了琴院,徽宗的琴院集结了当时手艺最 的制琴人,徽宗常常和能工巧匠们在琴院切磋技法、研制精琴,培养出了一批制琴大师。

对琴这么钟情,自然要斫张好琴。

这张年12月5日在北京保利第5周年秋季拍卖会上以1.亿天价成交的“松石间意”,就是徽宗在宣和二年亲自监制的官琴。古琴制琴唯有在宋代才有官琴与野斲(zhuó)之分,前者代表宫廷制作,后者代表民间制造,两者在制琴水准和工艺上还是有很大差别。“松石间意”作为官琴彰显了宋朝制琴的 品质。

一把古琴为何能竞得如此高价?

帝王的背书是它身价不凡的缘由之一。除了有徽宗赋予的高贵出身,“松石间意”周身都是帝王们眷宠过的印记。

它的青玉轸足是雍正为其所配、琴铭上的“松石间意”四字出自乾隆之笔、琴背上的七言古诗也是乾隆亲题,这首古诗是乾隆写过的 一首关于古琴的诗。

作为琴中珍品,“松石间意”从琴式到用料也都集齐了各种稀奇珍贵。

古琴有多种琴式,但“松石间意”的琴式算是“ 后无来者”,它的琴通体极长大,项与腰皆作凹入半月形、龙池凤沼皆为长方形。

古琴收藏大家杨时百先生曾以“宣和式”为它命名。这张琴也成为现代人了解宋代官琴定式的一大典范。

古琴的漆灰属“八宝灰”最为琴家们所看重、断纹属牛毛纹最为罕见。这两大稀罕之物“松石间意”都有。它的琴漆呈栗壳色,漆色斑斓秀丽,漆灰正是由鹿角灰内杂大量朱砂、金银粉末等昂贵用料的八宝灰;琴面以大蛇腹断为主,两侧呈细密的冰裂牛毛断纹。

在保利惊艳亮相后,“松石间意”就跟随“土豪”藏家一同再次远离公众视野,虽然不知道此琴终是落入谁家,但想想能每天和帝王们隔空共抚爱琴,聆听经年沉淀的清音,也很是为这位神秘买家感到高兴!

撰文:Blu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zz/5176.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