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医院哪个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第五篇《公冶长》,是拿孔子学生的故事来说明孔门的学问。孔门学问之道多半是讲“用”——做人做事的应用。思考: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子产四点君子之道3、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4、人太清则无福5、难得糊涂
孔门文武事功的二子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之。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P
古人的所谓“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举动、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叫文章;事理成了一个章法,蕴含艺术的气氛,就叫文章。
子贡在此说,老师的学问文章,我们都常听到;可是老师有关于人性的本源,与形而上生命的来源的本体论,以及宇宙最初是怎样开始?究竟谁造的?是唯物的或唯心的?这个天道,哲学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程度还不够,老师也就没有跟我们提。根据子贡的话:“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见他因这班弟子的程度还不够,所以很少跟他们提到。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P
子路最怕听见孔子讲话,为什么?因为他怕听了做不到,有愧于为学。
盖棺成定论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P
这节开始讲到孔子对于当时及其前后时代人物的评论。这个人物的评论,包括了如何做学问与整体的文化精神。
现在这里先介绍一个人。他就是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文子的“文”的来源,是中国古代的谥法,从周朝开始,一直流传下来。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非常重视这个谥法。
子贡问孔子“何以谓之文也”?一个人一生做人做事,要怎么样才能得上称作“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个人聪明—聪明的人不大好学的,而且聪明的人往往以为自己的学问够了,好像自己什么都懂。要敏而好学,越聪明越好学,为自己,为事业都好,这才是了不起的人物。
第二点更难了:“不耻下问”,什么叫下问?比我不如的人,也要虚心向他请教求证。人要有自知之明,那样行就是行,即使行了,以能问于不能,作为参考,这才叫能够集思广益。
孔子说一个人能够敏而好学,再加上不耻下问的谦德,才符合“文”这个字的内涵。
名臣的典范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P
子产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宰相,好政治家,孔子非常佩服他,说他特别有四点君子之道,不是普通的常情、德业、修养等可比。
他说子产自己严肃得很,管理自己非常恭谨,不马虎,这是很难得的。做到“行己也恭”,同时又“事上也敬”,子产做首相,对于主上非常恭敬。恭是自己内心的肃诚,敬是对人对事态度上的严谨。“其养民也惠”,他能促使经济繁荣,对于社会百姓,大家能得其所养,安定生活,对于社会有贡献,有恩惠给人民,因此老百姓感恩于他,他有命令下达时,各个服从。但是“其使民也义”,他又非常合理、合时、合法,人家乐意听他用,的确是大政治家的风范。
这四点长处并不仅是政治家才应该具备,而我们不是政治家就用不着,没有这种事。如果我们拿这四点来做人处世,就是成功的一半,所谓君子之道,大有可望了。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P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晏子对朋友能全始全终,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对人越恭敬有礼,别人对他也越敬重;交朋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这四个字—“久而敬之”。
玩物丧志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鲁国的大夫臧文仲“居蔡”,在自己家里,修了一间房子,把这个玳瑁供起来。一般人都认为臧文仲很有智慧,很有学问。孔子就说:“何如其知也?”这个“知”读“智”。孔子认为臧文仲做这件事,太不懂事,几乎是近于无知。他相信一个人到了某种地位时,在言行上、一举一动,一句话,都会影响到社会风气。这样做是不应该的,这不能算是智。
进退揖让之间
这里又批评当时历史上另外一个人—令尹子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己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P
令尹子文他三次上台做首相,并没有觉得了不起,一点也没有高兴过。三次下台卸官,他也没有难过。人在上台与下台之间,尽管修养很好,而真能做到淡泊的并不多。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自己所做的事情,一定详详细细告诉后面接任的人该怎么办。
孔子便说:“忠矣。”指出令尹子文是国家的忠臣,因为他把私人的利害得失丢开了,完全为国家尽忠。“曰,仁矣乎?”子张又问到像令尹子文这样的做法,他的学问修养,有没有达到“仁”的境界?“曰:未知,焉得仁?”孔子说,“仁”是什么他还不知道,他怎么能算得“仁”者?他只是忠臣,仁还不够。
濯足沧浪哪得清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就问孔子,老师,像陈子文这个仁,你看,了不起吧?“子曰:清矣。”孔子说,好!很清高。清高的人往往比较自私,只顾自己,不能算是忠臣。否则,为什么自己国家有难,弃而不救,到处乱走?这里看不惯,那里看不惯,难道国家太平了,就非要你来往吗?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 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国家天下事,是要从人生经验中得来。
所以孔子对于陈子文这种人的评论只给他一个“清”字。总之,“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这话很有道理。子张又问陈文子这个人够不够得上“仁”的程度?孔子就说,他对仁的观念都还没有,怎么可能达到“仁”的修养。
想得太过了
上面列举出“忠”的榜样和“清”的榜样,接着讲一个道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P
季文子,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地小心,过分地仔细。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做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孔子认为他想得太多。
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气。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难得糊涂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P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很有名的大夫,在国家政治上了正规,他的智慧、能力、才具发挥出来,了不起!在“邦无道”的时候,却表现得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很无知。所以,孔子给他下了一个断语:“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说宁武子那种聪明才智的表现,有的人还可做得到,但处于乱世那种愚笨的表演,就难以学了。
为什么妒忌?只能说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我们必须以学问、道德来消磨它。这种妒忌心理,到了事业或利害相对的时候,就忌刻别人。所以学问之道,就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把这些罪恶的心理,消磨了、转化了,那才是真正“仁道”之“仁”。
所以人在得意时,聪明才智很容易锋芒;“其知可及也”,这点大家还可以做得到。但是朴实无华、老实平淡、笨笨无能的样子,“其愚不可及也”,这就很难做到了。
“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绝顶聪明的人,不是故意装糊涂,而是把自己聪明的锋芒收敛起来,而转进糊涂,这就更难了。
下一句话说待人接物,遇事退一步,把利益权位都让给人家,心里很舒服,并不希望人家事后报答,只要当时心里舒服就好。这也是孔子说宁武子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另一引申。
--节选南怀瑾《论语别裁》
推荐阅读
读书笔记(1)丨《论语别裁》南怀瑾讲述
读书笔记(2)丨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死书。
读书笔记(3)丨“温、良、恭、俭、让”五字串通五经
读书笔记(4)丨孔子不谈政治,只讲“为政”,为政的道理就是要真正能多懂得人情世故
读书笔记(5)丨为政的道理,要知道民间疾苦,如父母了解子女一样;不违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须大孝于天下
读书笔记(6)丨文化是靠每一个人自觉自发,自省自悟的;文化精神一定要建立
读书笔记(7)丨政治风气,社会风气从哪里来?由文化而来!人的修养“宁静致远,澹泊明志”
读书笔记(8)丨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根本要建立。如何建立?
读书笔记(9)丨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
读书笔记(10)丨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们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赖于人,甚至妨碍了别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ly/11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