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惟将旧物表深情


今天是Valentine’sDay

这篇推文的内容恰与“信物”相关

它们既没有巧克力的香醇浓郁

也不似红玫瑰那样鲜艳欲滴

不过是

千百年前人们生活当中的日常用品

却在岁月的沧桑变化中

幸存至今

承载着情意绵绵的故事

和信守一生的誓言

一如人们所谈论的

永恒的“爱情”。

——题记

到古人用以传情的信物,就绕不开东汉繁钦的《定情诗》。从缠绕在双臂之上的金钏、到系挂在腰间的同心结,再到身上穿着的绢质衣裙,那些出镜率较高的物品几乎都已被收录在这首诗里。小编就不一一介绍了,只挑几件有意思的,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双钩寄语:长毋相忘

年,苏州博物馆推出了一本介绍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大云山汉墓)的台历,封面上“长毋相忘”四个字另我钟情异常,而这一主题的出处,源于一件小小的带钩。

▲“长毋相忘”银带钩,西汉,南京博物院藏

这件银带钩长3.7、高1.8厘米,看似并不起眼,实际暗藏玄机——它由一对带钩组成,能像虎符那样一分为二,分开后可见两侧内壁均有“长毋相忘”的小篆字样,一面是凸起的阳文,一面是内陷的阴文,且铸阳文的一侧上还有两个榫钉,刻阴文的一侧与之相对的位置则有两个榫槽。

当双钩合二为一时,榫卯相接,两侧的阴文与阳文严密扣合,便可共同构成一件整器,用于系束衣带。

▲广西合浦黄泥岗出土的汉代钩环配玉钩

(图片来源:王仁湘《半窗意象》)

▲带钩用法:

将钩钮嵌入腰带的一端,

钩首挂在腰带另一端所穿的孔中,

也可挂在腰带另一端所系的玉环或铜环上

(图片来源:《中华遗产》.12,绘图:柳馥)

带钩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可作为贵族身份的标识。《淮南子》中就有“满堂之座,视钩各异”的描述,平日里我们在博物馆里所见的带钩也是以奢华霸气者居多。

▲龙虎并体玉带钩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八节铁芯龙虎玉带钩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相比之下,“长毋相忘”银带钩则因可分可合、内藏相思话语而流露出脉脉温情。

这枚带钩究竟为何人所用,构思如此细腻而巧妙?

凭借与之出土于同一陪葬墓的双面刻铜印章可知,它属于一位名叫“淳于婴儿”的女子。淳于氏乃江都易王刘非的姬妾,尽管根据墓穴的排列位置推断,她的位份等级并不算高,但墓中的随葬品非常丰富,反映出其在生前或受恩宠。

大云山汉墓的墓主人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长刘非,他自15岁那年在七国之乱中领兵击吴立下军功、被封为江都王之后,终其一生未再获得征战沙场的机会

《史记》和《汉书》以寥寥百余字记录了刘非的生平,其中并没有与淳于婴儿相关的只言片语。但这枚带钩无疑是一段感情曾经真实存在的证据,那些我们了解或不了解的历史细节,也会因出土文物所带来的信息而更加生动丰满。

双钩内隐藏的字句,在两千年后读来依然动人心魄——长毋相忘,是你知我知的期盼,是温柔坚定的承诺。

寄君作香囊,长得系肘腋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中,陕西历史博物馆推选过一件唐代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前世今生的故事演绎了马嵬坡生死一别的遗恨,而香囊之上别具一格的纹饰以及年前古人对于陀螺仪原理的应用,也见证了古丝路文明的交流与共荣。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唐代)

外壁为银制,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盂面朝上),香料不会撒出。(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maoa.com/bdly/11516.html


当前时间: